老人家腹痛便血,檢查被診斷為“腸中風”。大家可能了解老年人容易發生“腦中風”,一旦發生,病情很危急,死亡率和致殘率很高,令人膽戰心驚。而深藏不露的腸道也會突然發生“腸中風”,而且死亡率高達60%。
不久前,85歲的張老太太就經歷了一次“腸中風”,現在提起來仍心有余悸。張老太太因腹痛不適入住上海曙光醫院安徽醫院脾胃病科,入住第二天突發便血及腹痛加重,后完善腸鏡及腸系膜CTA檢查診斷為缺血性腸病,俗稱“腸中風”。
“與‘腦中風’發生機理類似,所謂‘腸中風’是指供應腸道的血管被堵塞,引起腸道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足所致的腸壁缺血性疾病。”該院脾胃病科主任朱冉飛介紹,結腸接受腸系膜上動脈、腸系膜下動脈兩條主要動脈的供血,一旦這兩根血管發生硬化、狹窄或被血栓阻塞,均可發生“腸中風”,病變部位可發生于從盲腸到直腸的任何部位。
該病好發于老年人,危險因素包括動脈粥樣硬化、房顫、高血壓病、糖尿病等。該疾病病情兇險,診斷困難、誤診率高,發生腸梗死后病死率可達60%-80%。
對可能患有缺血性結腸炎的患者,腹部CT是首選的診斷檢查,建議在入院的最初幾個小時內行CT;條件容許下可行增強CT及腸系膜CTA,建議在48小時內進行結腸鏡檢查,通過觀察粘膜明確診斷。結腸鏡下觀察病變呈節段性,可見腸黏膜水腫,散在斑點狀出血、糜爛、出現淺潰瘍,甚至腸腔狹窄、黏膜萎縮呈顆粒狀,表現類似于克羅恩病。
朱冉飛介紹,一般輕癥患者可以通過禁食、補液、擴張血管、改善循環、預防感染等對癥治療后能夠恢復;對于有血栓栓塞的患者,如果沒有特殊禁忌癥可以加用抗凝或者介入取栓治療;如出現腸梗死、急腹癥等嚴重并發癥應及時進行外科手術治療。目前,經過中西醫綜合治療,張老太太無便血及腹痛不適,已康復出院。
(周緒晶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