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7月10日,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安徽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進一步促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并將于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
突破傳統認知,界定數字經濟新內涵
省人大財經委員會主任委員張天培介紹說,“十四五”以來,我省數字經濟較快增長,規模以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收年均增速超過12%。但是,我省數字經濟的規模仍然偏小,核心產業占GDP的比重偏低(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長三角地區綜合競爭力相對較弱,核心產業能級有待進一步提升,數字經濟活力需要進一步釋放。
“《決定》突破傳統認知,與時俱進界定數字經濟新內涵。”張天培表示,《決定》面對現實,把握前沿,跟進發展,進一步明確了數字經濟的定義。
《決定》明確,數字經濟是指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先進數智技術為核心驅動,以數字產品制造、數字技術應用、數字基礎設施為主要支撐,推動生產生活方式變革、經濟運行和社會治理效能提升的一系列經濟活動,是以數字產品加工和服務為特征的一種經濟形態。
優化基礎設施布局,探索推進多種算力融合發展
《決定》明確,加快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泛在互聯、綠色高效的高速智能通信網絡,保障合肥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穩定有效運行,推進萬兆光纖網絡試點建設,支持專業互聯網及平臺體系建設。促進融合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全省傳統基礎設施數智化改造提升。
智能算力基礎設施成為當下數字經濟領域最“熱門”的基礎設施。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建成智能算力規模超35000P,是2023年10月政府開始調度智能算力重點項目建設時的12倍。其中,蕪湖智能算力24000P、合肥7300P、宿州1900P,居全省前三位。
《決定》對推動智能算力基礎設施提出了明確要求,我省將優化全省算力基礎設施布局,構建多層次的算力支撐體系,提升智能算力調度能力和服務水平,加快推進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長三角國家樞紐節點蕪湖數據中心集群建設,探索推進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級算力、量子算力融合發展。
高水平建設安徽國家數據要素綜合試驗區
《決定》明確,我省將擴大公共數據資源供給,推進公共數據資源登記,開展公共數據資源授權運營,提高公共數據資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我省將推進高質量數據集建設,推動公共數據產品(服務)入場交易,鼓勵行政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進場采購數據產品(服務),支持數商和數據產業發展壯大。聚焦數據產權、一體化數據市場、安全治理等制度創新,高水平建設安徽國家數據要素綜合試驗區。
同時,引導企業和其他組織依法開放自有數據資源,推動跨行業跨領域數據互通共享。
打造數字產業集群,支持數字經濟新業態和新模式
《決定》明確,我省將圍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突出特色優勢,明確重點方向,因地制宜推動集聚發展,打造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數字創意、智能傳感、新型顯示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支持發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無人經濟等數字經濟新業態和新模式,持續培育量子科技、空天信息、未來網絡與數據空間等數字經濟未來產業。
加快推進“人工智能+”應用,確保安全、可靠、可控
我省將加快人工智能技術與產業發展,優化提升人工智能創新體系,堅持有益、安全、公平,支持在通用人工智能、類腦智能、具身智能、腦機接口等重點領域布局,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公共服務、社會民生等領域的應用。
同時,制定完善相關地方性法規、政策制度、應用規范、倫理準則,建立技術監測、風險防范機制,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
加快數字經濟深度融入國際循環
《決定》明確,加快發展數字貿易,培育壯大數字貿易經營主體,用足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數據跨境流動便利化政策,擴大數字產品、服務和技術出口,不斷拓展國際市場空間。高水平建設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以“跨境電商+產業帶”發展,帶動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和效益提升。積極發展“來數加工+兩頭在外”離岸數據服務外包、離岸數據交易平臺等新業態。
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強化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加快數字經濟深度融入國際循環。
我省將開展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以及其他國家在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數字創意、工業軟件等領域的聯系交流,與知名企業、高等院校和高水平研究機構開展數智技術與產品聯合研發、場景應用合作。
對數字經濟領域實行包容審慎監管
我省將加快推進數實融合發展,為穩增長促轉型注入新動能。推動傳統優勢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推進生產性服務業數智化網絡化,持續推進生活性服務業與數智技術深度融合,積極發展數字金融,加快發展智慧文旅,加力發展智慧農業,統籌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和數字鄉村建設。
根據《決定》,我省將強化數字經濟發展保障措施,打造數字經濟發展良好生態。除了加快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算力基礎設施布局,豐富數字經濟場景創新,我省還將加強數字經濟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對數字經濟領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實行包容審慎監管,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構建風險評估、監測預警、應急響應體系。
(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