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上午,第七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在江蘇南京舉行。論壇上舉行了成果發布會,發布了2025年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實事項目清單、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最佳實踐案例、第二批長三角創新聯合體名單、太湖共保聯治成果、新安江—千島湖治理成果等。13年來,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顯成效 ,目前,“新安江模式”已向23個省份、28個流域推廣,經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評估,新安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總計246.5億元。
三輪試點 是“水質全國最好”河流之一
“源頭活水出新安,百轉千回下錢塘”。新安江源于黃山市休寧縣率山主峰,東流安徽242.3公里,進入浙江116.7公里后注入千島湖,借富春江、錢塘江,匯入東海。新安江出境水量70多億立方米/年,是千島湖68%以上的輸入水源。
為保護千島湖難得的優質水資源,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2012—2020年,皖浙兩省接續開展了三輪跨省流域生態補償試點,兩省共同出資注入生態補償資金池,按照“誰受益誰補償,誰保護誰受償”的原則,年度水質達到考核標準,補償資金給上游的安徽,未達標準則給下游的浙江。
據統計,試點以來,新安江水質連年達到補償條件,每年向千島湖輸送近70億立方米干凈水,一直是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中央累計補償安徽18億元,浙江累計補償安徽19億元,安徽省級財政累計撥付補償資金19億元,黃山市累計投入207.9億元實施生態治理修復項目、實施369個生態治理修復項目。
源頭控制 “萬畝林海”涵養“一江清水”
三輪試點結束后,皖浙兩省達成延續執行第三輪協議的共識。
2023年9月,中央區域協調發展領導小組審議通過《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建設方案(2023—2027年)》,標志著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正式上升為國家層面的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建設,并在合作標準、合作理念、合作方式以及合作范圍四個方面實現了提檔升級。
新安江流域地區堅持把生態保護修復擺在首要位置,試點期間,黃山市累計退耕還林36萬畝,森林覆蓋率由77.4%提高到82.9%,實現以“萬畝林海”涵養“一江清水”。淳安縣、建德市持續完善生態防護林體系,森林覆蓋率分別為75.2%、74%,位居全國前列。
黃山市還實施河長制“清江清河清湖”專項行動,完成上游16條主要河道治理,河湖長制工作獲國務院辦公廳督查激勵,并在新安江濱江濕地生態系統建成65公里生態護岸。
新安江流域緊盯污染源頭,創立農藥集中配送模式、關閉搬遷124家禁養區規模畜禽養殖場、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100%、完成新安江流域90%以上的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等,此外,客貨船污水基本實現零排放,建成水質自動監測站18個,變“靠水吃水”為“養水興業”。
為精準防控產業污源,還投入近60億元打造循環經濟園區,110多家企業遷入循環經濟園區。
互利多贏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總計246.5億
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皖浙兩省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杭州市與黃山市上下游聯合推出周三周四免費游黃山—千島湖“名山名湖”黃金游線,吸引游客超50萬人次。連續兩年舉辦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游廊道跨省合作推進會,推出8條黃金游線,并簽署了互送客源協議。
黃山市挖掘古民居、古村落、徽劇、新安中醫等文化遺產價值,打造徽州區西溪南等“旅游+文化創意”特色小鎮。目前,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形成,七成以上村莊、10多萬農民參與旅游服務。
利用優質資源,黃山市發展養老產業、特色農業以及新興產業,2024年黃山市累計新簽浙江地區投資項目103個、協議投資額134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60個、協議投資額117億元。
新安江流域撬動了全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同步提升。新安江作為全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地,經驗已在全國廣泛推廣,桂粵九洲江、贛閩東江、冀京潮白河等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紛紛建立起來。
13年來,省界斷面水質始終保持在Ⅱ類,經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評估,新安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總計246.5億元,水生態服務價值總量64.5億元,其山水林田湖草固碳作用將更大。
在高品質的生態環境支撐下,新安江(黃山段)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黃山市相繼獲評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全國“十大秀美之城”、第七批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2024年,黃山市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試點之初(2012年)的42.3%上升為59.1%,黃山市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由21208元、9161元提高到47739元、25037元。
(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