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棗木或梨木制作的長方形雕版,字模排列整齊,覆上一張潔白的宣紙,用一把棕毛刷蘸墨,輕刷紙面,“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等字樣依次凸顯,蓋上紅色印章,一幅黑白分明的王之渙《登鸛雀樓》條幅躍入眼簾……
初夏時節,在位于旌德縣版書鎮政府大院內的木活字印刷體驗館,來自鎮中心小學的幾位學生正在老師帶領下親手體驗古老的木活字技藝,透過木頭紙墨的浸潤點染、交相輝映,觸摸到千年印刷藝術的無窮魅力。“作為研學基地,我們每年都要接待大批游客包括中小學生,他們在古老的文化記憶中追溯中華技藝,流連忘返。”版書鎮組織委員、宣傳委員郭藝超告訴記者。
體驗館上下兩層,共300平方米,分區井然,古色古香。在一樓,一個板塊梳理了元代農學家王禎和版書鎮的關系源流,其他三個板塊分別是木活字的制作和印刷工藝流程區、木活字成品及活字板韻輪展示區和木活字印刷作品展;二樓主要是木活字印刷研學體驗與木活字旅游商品展示區。“我們以木活字文化為依托,以木活字體驗館為載體,結合全縣全域旅游發展戰略,積極推進‘木活字小鎮’建設。”版書鎮黨委書記張靜介紹,“我們還開發木活字周邊產品,先后推進王禎文化紀念館、王禎文化廣場、王禎農耕文化體驗區、王禎山地公園等一館、一場、一區、一園建設,不斷完善民宿、購物點等基礎設施,全面打造集文化、生態、農業、旅游為一體的產業鏈。”
版書之名,和王禎密不可分。王禎(1271—1368年),字伯善,山東東平人。在旌德縣尹任上,他撰寫了農學專著《王禎農書》,并決心刊行。眾所周知,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當時流行北宋畢昇發明的膠泥活字印刷術,源于雕版印刷。但王禎深感傳統雕版印刷和膠泥活字印刷費工費時,決計改進。
據考證,早在元代,這片區域就廣植梨、棗、黃楊、白果等質地比較堅硬的所謂板樹,其籽可榨油做油漆、油墨等,并隨之涌現出一批民間刻工。王禎虛心向民間刻工問計,經過兩年多的研究試驗,最終發明了“活字板韻輪”,也就是將木活字依韻分門,排列輪上,排版時轉動輪盤,以字就人,轉輪取字,省工省時。
《王禎農書》被稱為“農業學術界的《本草綱目》”,王禎憑此成為中國古代四大著名農學家之一,也是繼蔡倫之后第二位被列入“造紙工業世界名人堂”的中國人。在這部巨著中,王禎不僅記錄了自己改良的耕種方式和水轉翻車等新農具,還如實記載了“木活字印書法”,成為世界上最早系統敘述活字印刷術的重要文獻,樹立了世界農學理論和印刷術革命兩大豐碑。 在木活字體驗館,記者看到,木活字制作和印刷工藝流程共有8個環節,包括制字模、寫字、刻字、排版、校對、印刷、回字和裝幀。其中,寫、刻兩步是木活字印刷工藝的真功夫,要反手、先橫、再豎、最后撇。“這8個流程,將綠色生態資源以精細的人工雕刻、排版印刷等,通過書籍流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生生不息。”郭藝超表示,板樹因此名聲大振,后來被雅化為“版書”,即鎮名的由來。
木活字印刷自旌德始,明清風行一時。據統計,明朝木活字本有書名可考者一百余種,多為萬歷印本。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為修訂《四庫全書》,宮廷花白銀2300多兩,在武英殿制成一套棗木活字25萬余枚,為“聚珍版”,所印書籍便是舉世聞名的《武英殿聚珍版全書》。由官而民,涇縣包世臣撰《安吳四種》36卷,最早的就是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木活字排印本。在徽州,印刷業興盛,木活字印刷的種類、技巧臻于極致,出現了饾版法和拱花法等印刷絕技,古典名著《水滸全傳》《聊齋志異》《紅樓夢》木活字版都曾經在徽州刊行。作為木活字印刷術發源地,自宋代紹熙元年(1190年)到清代道光六年(1826年)的630余年間,旌德縣曾先后9次編修縣志,平均每70年一次。
如今,“木活字印刷”已被列為安徽省非遺名錄。近年來,版書鎮深入挖掘古法木活字印刷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積極推介“木活字”研學之旅,2018年以來,先后接待長三角各地學生團隊及游客,廣受好評。“2019年以來,我們積極開展招商,謀劃木活字館二期工程,擬新建200平方米的木活字印刷體驗教學區和展覽館。”版書鎮鎮長潘小輝說。
版書鎮是“安徽省森林城鎮”“安徽省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安徽省文明村鎮”。“接下來,我們將聚焦木活字主題,通過舉辦黃高峰登山節、‘走進木活字小鎮,騎行魅力版書’、菊花節暨攝影大賽等旅游節慶活動,推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力促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張靜表示。(記者 張敬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