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壽縣小甸鎮,安徽省第一面黨旗誕生地“中共小甸集特支”即在此,受江淮分水嶺地區種植條件差等因素影響,農業高產難,青壯年大量外流,2020年以前秋種90%以上拋荒。而目前不僅杜絕了冬閑拋荒,全鎮村集體收入由2020年的359.9萬元增長到了2022年的1088.6萬元,這變化來自于淮南市在全國首創了農業生產“大托管”改革,推進農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實現了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優化升級和融合融通。
2016年壽縣劃歸淮南市管轄后,全市耕地面積從216.1萬畝躍升至500.56萬畝,成為名副其實的產糧大市、農業大市,但同時也面對著農業生產“規模經營難、服務提升難、農民增收難”的“三難”境地。
2019年,淮南市創造性地實施以“兩委托兩跟進一托底”為主的農業生產“大托管”改革(以下簡稱“大托管”),即引導農民將土地經營權委托給村集體、村集體將集中起來的土地委托給遴選確定的專業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同時協調生產要素跟進、社會化服務跟進,并引入社會保險托底,并組建安徽“農管家”農業服務有限公司。
“老人體力跟不上,年輕人經驗跟不上,種田力不從心,這是目前存在的現實問題。”安徽農管家農業科技發展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宣傳策劃部部長孫姍姍介紹,此外,傳統分散種植模式阻礙了規模經營的發展和良種良法的實施,特別是耕作地塊零散導致農機無法下田的現象突出,迫切需要把分散的耕地再“統”起來。
如今這些問題都一步步得到了解決,“淮南市農業生產大托管產業服務平臺”利用云計算等,先后上線了“土地委托登記管理平臺”“電子證照平臺”等6個平臺,農民種不了的田地,可以通過村集體上線到平臺,委托管理,而經營主體可以通過平臺租賃地塊。
“‘大托管土地委托登記管理平臺’,有效解決了土地難‘統’問題。”孫姍姍介紹,村民的地塊上傳出租,種糧大戶租賃土地,“先付費用,這樣不僅解決了以往土地流轉過程中手續不規范等問題,也杜絕了經營主體因經營不善‘跑路’而損害農民利益的問題。”
“小田并大田后”會不會找不到自家原地塊?針對農戶的這一顧慮,平臺開發“電子證照系統”,通過衛星遙感、北斗定位技術及實地測繪,將農戶地塊上圖入庫,制作發放標注有地塊“四至”坐標的土地承包確權電子證照。農戶通過微信小程序或皖事通APP就可以查詢到自家地塊的方位、面積。
據介紹,“淮南市農業生產大托管產業服務平臺”,利用多個平臺,不僅有效解決了土地難“統”、地塊零散問題,還為經營主體提供農資采購一站式服務,實現帶量集中采購,跳過中間商,降低農資成本;利用“滴滴農機”農事服務平臺,解決了機械化程度不高問題。并對托管的耕地推行統一供種、標準化種植、減量化施肥施藥,培育壯大本地特色農產品,打造全市區域性優質農產品公共品牌“淮畔良品”和“淮畔糧品”,實現農產品增值、農民增收。
孫姍姍算了一筆賬,2022年,淮南市與皖墾種業合作推進了5萬畝優質軟麥種植,種子價格較市場價低20%,畝產達到1000—1200斤,收購價格每斤較市場價高0.04元;從山東京博農化集采的農藥,每畝費用降低15元;從極飛科技集采的無人機,每臺價格降低10%。
據統計,“大托管”試點先行、循序漸進,2019年在鳳臺縣3個村、0.8萬畝耕地試點成功后,2020年復制到淮南市全市58個村、11.2萬畝耕地,2021年擴大到363個村、54.2萬畝耕地,2022年增長到635個村、183萬畝耕地,2023年達到655個村、290萬畝。2024年655個村兩季共托管358.3萬畝。
解決了外出務工人員“農忙回家搶種搶收”的后顧之憂,農村富余勞動力得以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專心從事二、三產業,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據統計,2023年,“大托管”帶動托管村村集體增收20501.5萬元、村均增收31.3萬元,實現農民增收6.4億元、畝均增收220.7元、戶均增收3200元。
據介紹, 淮南市農業生產“大托管”改革先后入選2021年度“中國改革二十大案例”“安徽省十大改革案例”、2022年“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并在2023年全省全面推廣,國家農業農村部給予“全國托管看安徽,安徽托管看淮南”的高度評價。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