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收尾。這個文旅“最火暑期檔”,旅游市場與夏日天氣一樣不斷升溫、屢創新高。烈日炙烤,擋不住家長、老師帶著孩子行萬里路、增長見識的殷勤腳步,各地熱門景點、場館,放眼是烏泱烏泱走進“第二課堂”的孩子,研學游成為暑期文旅市場主力軍。
在徽州古城觀光研習徽派建筑奧秘;在合肥的一個個科學地標中感受硬核科技的澎湃力量;在六安青山綠水間的革命場館、紅色遺址觸摸歷史現場、感受時代變遷……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陶行知先生當年的著名教育理論,在教育內涵提升、文旅消費升級的當代,找到了無數社會應用落點。各地推出特色研學產品和旅游線路,融入紅色文化、農業采摘、戶外拓展、非遺、科技體驗等,加速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有機銜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成為文旅加速融合發展的生動注腳。
研學旅行是行走的課堂,不僅為孩子們打開視野,更通過巧妙的課程設計讓孩子獲得獨特體驗,在他們內心種下求知和好奇的種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孩子們跳出“教材的世界”、家庭和學校的圍欄,真實的世界成為最生動的教材,苦樂交融、精彩紛呈的旅途歷練化作成長進步的營養,這是家長、老師希望給予孩子的“最好禮物”之一。研學游寓教于樂,本質是實踐教育,是旅游消費升級產品,成為時代發展的剛需,“藍海”的大規模市場潛力正加速釋放。
江淮大地,江山壯麗,人文薈萃,科技生輝,不同區域文脈悠長特色鮮明。安徽有著獨特而豐厚的研學資源稟賦,正在成為全國重要的研學旅游目的地,而今各地需要進一步樹牢市場思維,突出融合理念,實現“宣文藝旅”互促共進,用安徽研學好品質、徽風皖韻好口碑,鑄造近悅遠來的金字招牌。
“研學安徽”正呼喚和催生更多有品質有特色有分量的旅游產品。從合肥的“科里科氣”到蕪湖的“奇特之旅”,從蚌埠的“禹你同行”到淮南的“考古之旅”,各市打造研學游“一市一品”,推出具有鮮明地域風格的研學游產品。立足差異化、特色化、精品化,推動全域旅游資源互通互融,科學規劃線路、制定課程,安徽研學游產品豐富多彩選擇多,才能更好滿足當前素質教育開展的多元化需求。
“研學安徽”需要提升教育內涵,讓“行走的課堂”不斷做深做實。來安徽研學游,應當有研有學有游,研有所得、學有所獲、游有所樂。研學導師不能是導游的翻版,要替孩子多問幾個“為什么”。研學機構不能是打著教育幌子組織“到此一游”,要有引導性強和科學嚴謹的課程設計,從業人員應懂旅游也懂教育,具備扎實的專業素養。研學基地不能是一鍋亂燉的標簽化景觀。傳統文化、紅色教育、勞動教育、自然生態、科工產業等研學基地,都必須貨真價實、供銷對路、滿足需求。我省召開研學旅游大會,進一步明確任務目標、推動多方發力,加強市場培育,健全標準體系,強化資質審核和信譽管理,將用更好服務持續提升安徽研學游品質與口碑。
“研學安徽”需要建立暢通的投訴平臺和評價系統等,形成市場反饋促發展的良性循環。家長、學校等市場需求方、購買方,共同推動對研學游產品路線、主題、內容、收費等不斷規范、優化,將吸引消費者用腳投票,擁抱徽風皖韻,在江淮大地收獲更多實踐教育、精神成長。
打造“研學安徽”品牌高地,前景廣闊,正逢其時。將好山好水和厚重文化化為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將帶來旅游高流量、安徽好形象和文化新氣象。
作者: 吳曉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