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半水生的蜻蜓物種,克氏頭蜓是當之無愧的“偽裝專家”。8月28日,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從休寧縣獲悉,日前該縣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的過程中,由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牽頭的調查團隊記錄了克氏頭蜓(Cephalaeschna klotsi)的稚蟲。據悉,克氏頭蜓為一種罕見的小型蜓類,偶現于高海拔山區,安徽省內僅可見于黃山市,此次記錄為休寧縣首次發現頭蜓屬物種。
記者注意到,克氏頭蜓稚蟲的頭部為獨特的“倒梯形”,復眼較大且向兩側突出,腹部背板的側緣具棘刺,體色多為綠色或深褐色,并常伴有瑣碎的斑狀花紋,以便擬態巖壁上的各類苔蘚植物,更好地騙過捕食者與獵物的眼睛。作為瀑布之上的“攀巖者”,其稚蟲具有三對較其他蜓科類群更為發達的步足,以便更好地堅挺于急流之中。不同于其他完全水生的蜻蜓物種,克氏頭蜓還有一項“黑科技”:其稚蟲可以通過腹部末端的排泄孔吸入少量空氣并儲存在腸道末端的空腔中,空氣在此處與稚蟲的身體發生氣體交換,以便維持其正常的氧氣供應。
克氏頭蜓因瀑布生境的特殊性及精妙的偽裝能力,其稚蟲成為了安徽省內最難見到的蜻蜓物種之一。克氏頭蜓稚蟲易受截流與極端氣候等因素影響,作為指標昆蟲,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地的水資源狀況與森林覆蓋率等指標。此次記錄豐富了休寧縣的蜻蜓物種名錄,充分展現了當地的物種與生境的多樣性,為后續的昆蟲調查提供了別樣的參考方向。(虞磊 王賽爾 韓禮斌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