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阜陽番茄
◆長三角路徑:阜陽-長三角高速公路網-上海中轉場-上海聯華超市等

生長于皖北,歸宿在千里之外的上海,新農人的汗水、現代農業技術的加持,以及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東風,成就了一個番茄的生命“高光時刻”。
天氣漸漸升溫,生長在安徽阜陽溫室大棚里的番茄已經悄悄儲存好甜美,等待著一個機會走上長三角千家萬戶的餐桌。
找到我了嗎?在層層疊疊的綠葉下面,從藤蔓上垂下腦袋的就是我。我是來自阜陽市潁東區插花鎮板橋村“瓦大番茄谷”的一顆番茄,這里整整780畝大棚都種著我們家族。從配有高清大屏的農業物聯網系統,到先進的新型日光玻璃溫室,我們的家處處透著“科技派”的氣質。
2014年,我的主人呂彬返鄉創業,經過一番兜兜轉轉,終于在2018年全面轉向鮮食番茄研發種植領域。他說:“農產品消費升級是大勢所趨,我們要跟上消費者口味需求變化的步伐。”通過與東北農業大學進行產學研合作,最終培育出了優良品種的我——“瓦大1號”。別看我表皮厚實,一揭即開,泛著晶瑩的沙粒,一經推向市場,我就立即征服了大家的味蕾。當然,我還有很多兄弟姐妹,歐曼粉果、櫻桃番茄、彩玉番茄、綠寶石番茄、碧嬌小柿子番茄……在番茄界中,他們都是口感顏值“雙在線”。
“歡迎收看一顆皖北番茄在長三角‘漂流’的一天……”今天我的主人要給我拍一段視頻,“高顏值”的我從來不怕出鏡。4~6月是番茄成熟的采收期。雖然每天都很忙,但主人堅持以高標準嚴格篩查選定我們的品質。清晨5點,睡眼惺忪的我從藤上被摘下來。快9點的時候,我和其他兄弟姐妹被運往一間倉庫,開始進入到分揀、打包、裝箱環節。下午4點多,載著一箱箱番茄的貨車駛出番茄谷,開上了往上海方向的高速,我和小伙伴踏上了長三角“漂流之旅”。全程冷鏈運輸好舒服啊,旅行體驗感滿分。夜深了,經過600多公里的長途跋涉,我們已經安然無恙地到達上海中轉場。緊接著,我和小伙伴們就被分別送往上海各大商超。
“這種番茄儂吃過了伐?沙瓤多汁,真有小時候的味道!”第二天一大早,水靈靈的我出現在一家上海高端商超生鮮水果貨架的顯眼位置,隱約聽見旁邊有位上海小姐姐在談論我。歷時24小時,沒想到在皖北土生土長的我這么快就變成了上海灘的“香餑餑”。和別的水果放在一起,我的個頭不大不小,造型圓潤可愛,好多人都評價我的口感是“鮮食番茄中的天花板”。如今我們番茄家族可以說是家喻“滬”曉,主人已經與上海聯華超市、上海美菜網等20多家線上線下市場營銷平臺簽訂了農產品直供協議。
這幾年,番茄谷的兄弟姐妹們越來越多地“搶灘”上海、杭州等長三角城市。“普通番茄四五元一斤,瓦大種植的水果番茄銷往上海,市場價15.8元一斤,就這還供不應求呢!”去年在上海召開的安徽綠色優質農產品入滬對接座談會上,董事長底氣十足地談起了我,語氣中透出掩飾不住的欣喜。聽董事長說,這幾年銷量不斷增長,要知道咱們瓦大番茄70%以上直銷長三角區域市場呢!
放眼長三角市場,安徽糧食和肉類產量約占48%,水果產量占32%、蔬菜產量占23%……近年來,安徽積極融入長三角大市場,全力做好長三角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讓更多“明星產品”承包長三角消費者的“甜蜜”。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吳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