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從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獲悉,我省歷史建筑總數目前已達到6275處,穩居全國第三。為了更好地保護傳統村落、傳統建筑,從今年起,我省每年都會增設保護利用專項資金,支持國家、省級傳統村落歷史環境修復、傳統風貌整治,以及傳統建筑的保護修繕、改造利用等。
徽風皖韻歷史建筑廣泛分布于我省多個區域,以及長江、淮河等各大流域,融入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記錄著歷史、展示著風貌、傳承著文化、訴說著故事,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省住建廳充分發揮省級層面專業技術優勢,在深入調研全省歷史建筑資源分布、地域差異和價值特色基礎上,制定印發了《安徽省歷史建筑普查與認定技術導則》,明確了“全面普查-組織評定-公布掛牌”的工作程序。隨后,全省各市統一開展普查認定工作,我省歷史建筑數量持續增長,名錄體系不斷完善。
截至目前,除新公布歷史建筑外,我省歷史建筑測繪建檔全面完成,歷史建筑保護圖則編制完成率達到80%以上。全省歷史建筑總數已達到6275處,穩居全國第三。為適應現代生產生活需要,我省還堅持以用促保,提出在保持歷史建筑原有外觀風貌、典型構建的基礎上,可按最小改動原則加建、改建和添加設施。鼓勵各地積極探索,詮釋地方文化內涵,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針對省人大代表胡玉珍在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期間提出的關于“傳統村落、傳統建筑保護傳承”的建議,省住建廳表示將通過加大省級財政支持、創新要素保障、用好政策性貸款等方式保護傳承傳統村落、傳統建筑。其中,省級財政從2024年開始,每年增設傳統村落傳統建筑保護利用專項資金,用以支持國家、省級傳統村落歷史環境修復、傳統風貌整治、人居環境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完善、特色產業設施配套、防災減災設施建設等保護利用,以及傳統建筑的保護修繕、改造利用等項目。
與此同時,出臺《實施點狀供地助力鄉村振興的若干舉措》規定,對確需在城鎮開發邊界外使用零星、分散建設用地的鄉村產業項目,可以按照“用多少、轉(征)多少、供多少”的原則,對項目用地實施報批和供應,實行點狀供地,滿足城鎮開發邊界外企業用地需求,落實傳統村落土地要素保障。圍繞傳統村落傳統建筑保護和活化利用,指導各地加大項目謀劃,加強對已成熟項目編報的指導,按照市場化、一體化原則,政銀協同推進貸款調查、審批、放款等工作。充分釋放政策性金融支持在傳統村落保護、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姜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