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往往不太愿意與別人交流,不愛與別人玩耍,不能理解別人的心理及情緒,他們喜歡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猶如“天上的星星”,他們被人們稱作是“星星的孩子”。
這些孩子也被歸類于“孤獨癥患者”。相關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孤獨癥患者已超1300萬人,每年以近20萬人的速度增長。
安徽省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中國科大附一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負責人徐桂鳳表示:“孤獨癥不再是罕見疾病,而是一類常見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需要全社會的關愛。”
孤獨癥患者有哪些表現?徐桂鳳介紹,“孤獨癥”又稱“自閉癥”,是一組以社會交往、情感互動和重復刻板行為、狹隘興趣為核心癥狀,起病于發育早期、不同程度影響兒童發展和適應性的復雜神經發育障礙。其典型表現主要有“5不”:不看或少看(眼神對視少或無);不應或少應(呼名反應未見、少見或延遲);不指或少指(不會或者少用食指指物來尋求幫助、發起共同注意或者進行展示);不語或少語(語言發育遲緩,或語用不佳);不當(不同尋常或者不當的興趣偏好和行為)。
“孤獨癥患者的患病程度不同,會呈現不一樣的癥狀。”徐桂鳳表示,輕度的孤獨癥患兒往往是有社交意愿的,盡管他們很想跟別的同學玩耍,但由于缺乏社交技能,會出現各種社交不恰當的行為,甚至導致社交沖突。而最嚴重的孤獨癥患兒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幾乎沒有明顯的情感表達或者對別人情感的回應。
“如果孩子出現前面提到的‘5不’表現,或者有明顯影響日常生活學習和互動的重復刻板行為,關注或癡迷于某一感興趣的物品或活動,如旋轉的物品、天氣預報,進行重復開門、打開水龍頭、坐電梯或只吃少數幾種食品等情況時就需要注意是否患有孤獨癥。”徐桂鳳說。
孩子為什么會得孤獨癥?徐桂鳳表示,孤獨癥的發生與遺傳和環境因素密切相關,孤獨癥的遺傳率高達40%至90%。其中父母高齡、懷孕間隔時間短、孕期感染性疾病、早產或低出生體重都可能導致孤獨癥風險增加。
徐桂鳳表示,孤獨癥病因機制不清,目前仍無有效藥物可治療孤獨癥或改善核心癥狀。早期篩查、個體化的支持和干預,是幫助孤獨癥患兒最有效的途徑。
不同嚴重程度的孤獨癥兒童所需要的幫助和支持各有側重,但早期干預對孩子幫助更大。
徐桂鳳提醒:“家長可以注意觀察孩子的社交行為,比如3個月的孩子還沒有社交微笑,6個月的孩子回避眼神對視且無社交微笑,1歲的孩子被叫名字沒有回應,對于物品的關注遠遠大于對于人的關注,這些其實都是孤獨癥的早期預警表現。若孩子出現這些預警表現,家長一定要及早重視,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進行評估,若有異常,需要盡早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