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月5日電 (記者 孫自法)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3年度報告1月5日在北京發布,其“南北極與青藏高原冰雪變化及影響”專題報告顯示,南北極冰蓋與被稱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冰川物質呈現損失狀態,2001-2020年,南極冰蓋、格陵蘭冰蓋(北極)和青藏高原冰川物質損失量分別為26390億噸、47390億噸和3060億噸,相應的損失率分別為1320億噸/年、2370億噸/年和150億噸/年。
針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之“氣候行動”,“南北極與青藏高原冰雪變化及影響”專題報告通過評估分析和研究探討,形成南北極冰蓋物質平衡、海冰密集度與厚度數據產品,以及青藏高原冰川物質平衡和積雪分布等產品,為開展南北極與青藏高原環境變化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研究、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撐。
該專題報告還顯示,南北極與青藏高原各流域的冰川物質損失存在明顯的空間差異,三者均與全球變暖有關。此外,南極冰蓋物質損失與南大洋繞極深層暖流入侵有關;青藏高原冰川物質損失與季風強度減弱導致的降雨量減少和消融量增加有關。
過去20年間,南北極冰蓋與青藏高原冰川物質損失對全球海平面上升的總體貢獻量約21毫米,約占同期全球海平面上升總量的三分之一。其中,格陵蘭冰蓋、南極冰蓋分別貢獻了13.1毫米、7.3毫米,青藏高原冰川的影響微弱。
同時,南北極海冰與青藏高原積雪的整體規模出現明顯萎縮。20年間,北極海冰密集度呈現明顯減少趨勢,海冰厚度亦呈下降趨勢,一年冰厚度的減薄趨勢快于多年冰;南極海冰密集度變化不顯著,但海冰厚度總體下降;青藏高原季節性積雪面積比例總體下降,高原南部雅魯藏布江流域和怒江流域下降顯著。
據了解,中國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自2012年起持續開展“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工作,2023年度報告由該中心聯合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牽頭組織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同濟大學等優勢科研力量共同完成,其包含3個專題報告,另兩個分別為“全球土地覆蓋變化對碳損失和碳吸收的影響”“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