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在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情況(第十八場)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崔衛杰通報對安徽自貿試驗區建設三周年的評估情況。獲批建設三年來,安徽自貿試驗區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積貢獻了全省近四分之一的進出口額,以及近四成的利用外資,形成了一批在全國具有引領性的制度創新成果,初步實現了國家所賦予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
形成192項制度創新成果
三年來,安徽自貿試驗區緊抓制度創新這一核心任務,在科技創新、貿易投資、金融開放、營商環境等領域形成了192項制度創新成果。在這些成果形成過程中,安徽自貿試驗區注重運用市場化的邏輯、聯動發展的邏輯、系統集成的邏輯探索制度創新路徑,切實發揮了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臺的作用。
例如,將市場化的邏輯運用到科研機構建設、科研團隊評價、科研成果轉化等科技體制改革中,形成的“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新模式”改變了以往在科技成果轉化后才能進行收益分配的模式,允許在科技成果轉化前就對所有權進行分割,轉化時間由1年縮短至2個月。用聯動發展的邏輯推動蕪湖港與上海洋山港加強協作,通過實施“聯動接卸”江海聯運新模式,洋山港—蕪湖港之間貨物全程運輸時間平均約48小時,相較于其他模式節省近50%。
2023年前11個月跨境電商交易額373.8億元
三年來,安徽自貿試驗區實際利用外資和進出口額占全省比重分別保持在30%和20%以上。其中,2021年,安徽自貿試驗區利用外資額達8.7億美元,在全省占比高達47.4%,對所在省區市吸引外資的貢獻度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2022年,安徽自貿試驗區實現進出口總額1861.9億元,同比增長26.0%,分別高于21個自貿試驗區整體、全國增幅11.5個、18.3個百分點,高出全省增幅17.1個百分點。
此外,安徽自貿試驗區在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上成果豐碩。例如,首個跨境電商網購保稅零售進口退貨中心倉落地合肥片區,推動9610出口包機全省首飛、9810模式全省首單落地等。2023年1-11月,全省跨境電商交易額373.8億元,增長38.8%,高出全省外貿增速30.3個百分點。
新能源汽車產量高居全國第4位
三年來,安徽自貿試驗區以培育建設世界領先的產業集群為目標,推動全省產業高質量發展。
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集成電路、硅基生物基新材料等產業競爭力影響力更為強勁。2023年前11個月,已聚集集成電路企業200多家,形成覆蓋設計、制造、封裝、測試、設備、材料的完整產業鏈;集聚整車生產、零部件、軟件企業等約200家新能源汽車上下游企業;硅基生物基新材料領域的新設企業數增速超過200%。其中,集成電路產品產量排名全國第8位,新能源汽車產量高居全國第4位。
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領域形成了新的發展優勢。安徽自貿試驗區設立后,蕪湖片區的機器人產業營收保持30%左右的年均增速,培育出國家首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內首家在科創板上市的機器人企業。在生物醫藥領域建立全球首個口服胰島素研發生產基地,研發成功全球首個“口服胰島素膠囊”。
量子信息等產業領域發展水平走在全球前列。自貿試驗區帶動全省在量子信息產業上形成了多項全球“首個”、全國“唯一”的成就,如誕生全國第一個量子計算機操作系統、第一條量子芯片生產線、全球首臺量子鉆石原子力顯微鏡等。
區域創新能力保持全國第7位
三年來,安徽自貿試驗區在科創領域推出一系列原創性引領性創新舉措,創新驅動發展成效明顯。
2023年,自貿試驗區帶動安徽省在全國區域創新能力繼續保持全國第7位。在合肥片區成功實現全國首例基于通用量子計算機真機的算法驗證;牽頭研制的世界首顆量子微納衛星成功發射;首次在國際上實現百公里級的自由空間高精度時間頻率傳遞實驗。
安徽自貿試驗區累計推動招引海內外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約400個,成為國際人才集聚新高地。建立“股權投資+政府基金+社會資本+風險投資+專項基金”五位一體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資體系,投資孵化企業超過160家。建設了30多家新型研發機構,推動合肥已建、在建和預研大科學裝置12個,總數位居全國前列。
國際科技合作方面,建立了“中俄超導質子‘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發布7項相關標準,并率先在中國、俄羅斯、巴基斯坦等國實施,有效推動國際共享先進標準技術。
在全國率先建設第一個面向海歸留學人員的區域性創新創業中心
三年來,安徽自貿試驗區多途徑融入國家戰略,服務國家戰略能力顯著增強。服務國家戰略更具引領性。
安徽自貿試驗區立足科技創新基礎優勢,以安徽科研機構為主,發起建立長三角產業技術聯盟,攻關節能降碳相關技術,帶動長三角地區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在全國率先建設第一個面向海歸留學人員的區域性創新創業中心,為長三角地區人才集聚提供服務。
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合作過程中,安徽自貿試驗區在深化經貿合作的基礎上,不斷拓展科技、文化、醫療等領域合作,帶動安徽省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合作全面深化。2023年前11個月,安徽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進出口3809.3億元,是2019年的3倍多。
在合肥、蕪湖和蚌埠3個片區以外,安徽省在其余13個市均設立了聯動創新區,進一步發揮自貿試驗區輻射帶動作用。例如,亳州聯動創新區積極承接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已累計簽約項目30個,總金額216.6億元,安徽自貿試驗區推動了全省在服務國家戰略中發揮更大作為。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