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東數西算”國家項目的正式啟動,安徽作為智算中心建設點之一,建設進展一直備受關注。12月6日,記者從安徽省發改委獲悉,《安徽省智能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于近日印發,明確支持有條件的市多路線及多模式建設公共智算中心、開展智能算力國產軟硬件協同攻堅和應用等多種舉措,爭取2025年全省新建成智能算力超12000P。
安徽力爭新建成智能算力超12000P
借助人工智能,人類可以解放雙手,寫明需求就能一鍵生成文稿,依托“大模型”就能代寫代碼……而AI能夠如此“聰明”,是因為它有海量的算力支撐。
算力大小決定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迭代與創新的速度,可以說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技術底座”。作為創新大省,安徽在方案中明確,到2025年,建成運營智能算力調度平臺,有力保障大模型技術攻關、參數優化、賦能產業需要,全省力爭新建成智能算力超12000P ,實現安徽“算力一網化、統籌一體化、調度一站式”。
為了完成以上目標,安徽確定了九大重點任務:優化智能算力區域布局、高質量建設蕪湖智算集群、支持建設公共智算中心、保障大模型智能算力需要強、化綠色節能技術應用、開展智能算力國產軟硬件協同攻尖及應用、構建新型智算網絡體系、搭建智能算力調度平臺和保障智能算力基礎設施安全可靠。
方案中提到,2023—2025年,安徽將支持有條件的市多路線、多模式建設公共智算中心;支持公共智算中心拓展國產芯片應用、推廣國產算法框架、建設公共算力服務平臺、創新數據應用模式、賦能算力產業發展;集中力量建設智能算力底座,支持企業采用自建、租用等方式保障大模型智能算力需要;探索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應用,鼓勵使用高效 IT技術、高效環保制冷系統等。
同時,安徽將優化網絡架構,逐步建成全省一跳直達的智算中心直連網絡,加快全光交叉、網絡切片等技術應用。在搭建智能算力調度平臺方面,安徽將構建政府統籌和市場化結合的運營機制,最大限度精準對接算力供需兩端。
算力底座建設需要大量資本投入。因此 ,方案明確,將引導多元投入,充分發揮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政策基金作用,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智能算力中心建設。同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進一步降低智能算力建設、運營、使用成本,支持重點算力項目積極申報國家有關專項。
全省已建成并運營數據中心超100個
近年來,安徽省在算力建設上成果顯著,現已經建成并運營的數據中心超過100個,總機架超過10萬個,已經建成人工智能運營平臺10余個,涵蓋圖像、自然語言等多個方向。
此前,騰訊(合肥)智慧產業總部基地在合肥正式揭牌,將重點建設研發平臺集群、騰訊云啟(合肥)產業生態基地,騰訊智慧產業長三角(合肥)智算中心。
目前,安徽省已形成以合肥、蕪湖、宿州等安徽省三大智算中心城市。智算中心全稱為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主要是為人工智能(AI)應用提供算力服務、數據服務和算法服務,由AI芯片和算力機組等設備組成,與云計算、超計算中心有一定區別。
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記者 劉小容
【延伸閱讀】
算力“P”是指計算機的處理速度和性能。在計算機領域,算力P越高,計算機處理任務的速度越快,效率越高。
通常來說,可以把算力P比作是計算機的“大腦”。1P算力能有多強?1P相當于高性能電腦每秒運算能力為一千萬億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