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市長豐縣馬郢村的涂郢小學,有一塊屬于孩子們的樂園——蔬菜基地。今年,涂郢小學的蔬菜基地再次迎來了豐收。上個周末,孩子們期待已久的“田園小火鍋”也實現了。大家圍坐在一起,體會豐收的快樂。
“種下”興趣,“收獲”美食
每周二下午,在志愿者的帶領下,小朋友們會在溫室大棚里親身體驗瓜果蔬菜的種植,觀察農作物的生長,享受豐收的喜悅。“讓孩子們親身經歷,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自然。”除了田園課堂,今年志愿者們的自然教育又玩出了新花樣。
“鍋碗瓢盆、甜品臺、小花瓶,還有各種零食全部準備到位。我們出發!”孫陽陽右手向前一揮,哼著歌向涂郢小學前進。孫陽陽是馬郢計劃志愿者服務中心的一員,三年前他帶領志愿者們來到了涂郢小學開展自然教育。
為了加深孩子對于勞動和自然的印象,學校聯合志愿服務隊開設了禾趣課堂選修課。以孫陽陽為代表的志愿者們,將課堂設在了田間地頭,帶領學生親身體驗瓜果蔬菜的種植和收獲。不過,這次的自然教育格外不同。一大早,王祥萬校長便燉了一大鍋的排骨高湯,在學校等待孫陽陽的到來。
而孫陽陽則提前準備好各種道具,早早開車來到學校布置場地。“之前就答應好要和孩子們一起,把自己種的蔬菜用來涮火鍋。”鈴聲一響,等待已久的孩子們沖出了教學樓,飛奔到孫陽陽身邊。“陽陽老師,開始了嗎?需要我們做什么嗎?”
看著孩子們紅通通的小臉,孫陽陽給大家分配了任務。“這次的田園小火鍋從摘菜、洗菜、切菜,再到臺面的布置和美化都是孩子們共同參與的。”蘿卜、菠菜、小青菜、香菜……孩子們熟練地跑到菜地選擇自己喜歡的蔬菜,時不時還與同伴比試自己種的蔬菜。“你看這是我種的蘿卜!”“我的青菜長得更精神!”有的孩子則攬下了臺面布置的任務,在菜地旁挑選了許多自己滿意的花朵,制作裝飾的花瓶。
“自然教育要充分釋放孩子們的天性。”孫陽陽說。隨著準備工作的完成,大家齊坐一堂,品嘗著來之不易的火鍋。孩子們紛紛站起來,忙著將自己采摘的蔬菜倒入鍋中,有性子急的不顧燙嘗了一口,“真好吃!不愧是我種的。自己摘自己吃,感覺不一樣。”
從田間到餐桌,孩子們收獲快樂
“這次的教學,就是想讓孩子們從播種到收獲全程都參與進來,體驗田間到餐桌的過程。”孫陽陽介紹,課外實踐就是讓孩子們認識到生活中瓜果蔬菜的成長過程,以及一餐一飯的來之不易。在活動過程中,他還會向同學們介紹當下季節可以吃到的蔬菜種類。
張成鳳同學是今年才加入禾趣課堂的新成員,每周二下午的活動課她都是第一個走進教室。“我的自然名叫芒果。我覺得自己種的菜,自己采來吃,感覺更香甜了,而且收獲感滿滿。”除了火鍋,自然名也是這次禾趣課堂中采用的教學方式之一。孫陽陽讓每個孩子根據自己喜歡的瓜果蔬菜取自然名,大家站在餐桌前,拿著香蕉當作話筒,做自我介紹。“這樣可以加深他們對于自然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有的小朋友叫榴蓮,有的叫香菜,他們就這樣互相稱呼,很有意思。”看到孩子們坐在一起,享受著豐收的快樂,孫陽陽的感觸也很深。“以后會將這樣的活動一直做下去,在田園里也能收獲知識。”
(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記者 王書滸 實習生 夏雨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