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聲音嘶啞、咳嗽,家長還以為是呼吸道疾病,在復旦兒科安徽醫院(安徽省兒童醫院)檢查后醫生卻從喉部取出了一塊蟹殼。近年來,兒童呼吸道異物種類愈加復雜多樣,其并發癥及風險隨之增加。醫生提醒,出現可疑異物嗆咳后要立即至醫院盡快處理。
近日,1歲4月男童出現聲音嘶啞、咳嗽、呼吸困難,家長認為是呼吸道疾病,到醫院就診,診斷為喉炎,給予霧化吸入治療,癥狀無明顯好轉,隨后來到復旦兒科安徽醫院(安徽省兒童醫院)就診。該院兒童呼吸科醫生王彥結合豐富的臨床經驗,對該患兒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發現其喉部有異物,成功將異物取出,竟是一塊蟹殼。家長這才想起,事發前兩天,孩子吃了螃蟹。
每年10至11月是吃螃蟹季,有些家長嘗試給小孩食用螃蟹肉,雖然喂食時會剔除蟹殼,但有時不能完全揀除干凈,容易導致蟹殼卡在咽喉部。“1歲多孩子吞咽功能不完善,加上進食時伴有哭鬧及大笑等會增加異物吸入風險。””王彥介紹,如較大的異物進入支氣管導致氣管堵塞甚至有窒息及生命危險。
據悉,3歲以內的兒童是氣管異物多發年齡段,右側異物多于左側,支氣管異物風險最大。其中花生、瓜子最常見。近年來,兒童呼吸道異物種類愈加復雜多樣,有果蔬、豆類、各種骨片、魚刺、筆帽、塑料玩具以及金屬小零件等,其并發癥及風險隨之增加。專家表示,由于異物大小、種類、數量、化學性質、嵌頓部位及滯留時間不同,結局也會不同。
兒童誤吞異物如何處理?“出現可疑異物嗆咳后要立即至醫院盡快處理,一般支氣管異物及時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同步可以將異物取出。”王彥介紹,如異物進入消化道,不能自行排出的,則需要行胃鏡下取出等,嚴重者外科手術治療。
(陳思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