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發展規劃司發布《關于擬同意設置本科高等學校的公示》,對擬同意5所高校更名予以公示。消息一出,即成熱議話題。
此次公示的5所學校中,有4所“學院”更名為“大學”。一字之變,意味著學校有了更高的辦學起點和發展追求,辦學規模、學科設置、師資力量、科研屬性等都會“更進一步”。
這是一份“成績單”,國家對高校更名有著嚴格標準,更名成功意味著學校辦學水平得到認可和肯定;這也是一段“新征程”,更名有利于提升學校影響力和知名度,進一步促進招生,吸納人才,懷著更高追求,奔赴未來。
近年來,國內更名為“大學”的高校,紛紛駛上發展快車道,讓人對新晉“大學”充滿期待。一些高校以城市冠名,對于高校所在城市的發展亦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擁有以自己城市“冠名”的大學,是城市產業發展的需要,也是城市能級提升的需要。對于一座城市來說,重視本土大學建設,除了補齊教育的短板,更重要的還在于支撐自身的產業轉型。隨著城市對創新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長,相比于招攬外地人才,重視本土大學的建設,無疑是擁有持續人才支撐的更便捷、更有效途徑。
大學更名備受關注的背后,是人民群眾對優質高等教育的美好向往。大學的本質是傳遞知識、培養人才。在熱度之下,如何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是新晉“大學”的必答題。(作者 袁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