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結成果,鄉村振興開新篇。共同締造謀發展,村里故事說不完。”樸實無華的戲詞、鄉土味十足的唱腔、詼諧幽默的表演……一部表現鄉村振興題材的大型原創現代楚劇《我愛我村》,于近日亮相第五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
楚劇《我愛我村》由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楚劇團創排,國家一級編劇朱永山、青年編劇李杰擔任編劇,國家一級導演張虹執導。該劇取材于咸安當地真實典型事例,講述了當地在村委會主任的帶領下,積極推動鄉村振興、讓村莊煥發新面貌、讓群眾過上好生活的故事。該劇一方面體現了楚劇的唱腔和表演特色,富有濃郁的地方氣息;另一方面融入了咸安當地農村特色,展現出獨特的地域風情。目前,該劇已入選2023年度湖北省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劇目。
“楚劇來源于田畈音樂,百姓在勞動耕作時哼唱的小調形成了楚劇的一些腔調,充滿了泥土的芬芳,特別接地氣,所以農村題材特別適合楚劇。”提起楚劇創作,編劇朱永山有說不完的話。
楚劇《我愛我村》源于朱永山為咸安區楚劇團創作的小戲《吊瓜情緣》。《吊瓜情緣》講述了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村委會主任帶領村民種植吊瓜,從而走上致富道路的故事。隨著近幾年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生活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其中的好人好事也成了朱永山的創作素材,他據此在“吊瓜情緣”的基礎上又擴充了“巡邏結緣”“桂花村探訪”“村灣夜話”3個部分。“《我愛我村》通過人物的串聯,將4個故事貫穿起來,更全面表現農村人與環境發生的變化。在下基層演出時,4個故事還可以拆分表演,讓小戲進鄉村、進校園,發揮文藝輕騎兵的作用。”朱永山說。
楚劇《我愛我村》是一部輕喜劇,語言詼諧,唱詞樸實。劇中運用了大量的楚劇小調,以及高腔和板腔。楚劇小調有著通俗易懂、輕松活潑、鄉土味濃等特點,高腔則貴在華麗優美,板腔則述事性強、感人肺腑。
“《我愛我村》生活氣息濃郁,與楚劇的氣質和風格非常契合,通過不同唱腔以及舞臺語言的處理,讓觀眾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品故事,在欣賞戲曲藝術魅力的同時,感受黨在新時代強農、惠農、富農、興農的好政策。”該劇導演張虹說,基層文藝院團在人員、經費上有很大局限,所以更應該發揮自身劇種特色,用小投入去創作貼近群眾、接地氣的作品。此外,基層文藝院團也應該走出去,參加不同地區的演出活動,與各地藝術院團交流,增進了解,展現自身劇種的魅力。
咸安區楚劇團始建于1958年,近年來,該團從恢復排演傳統劇目,到創排《吊瓜情緣》等楚劇原創小戲,再到排演大型原創楚劇《我愛我村》,一步一個臺階,不斷提升劇團的創作能力。同時,劇團積極開展戲曲進校園、進鄉村、進廠礦、進社區活動,深入鄉鎮開展文藝培訓,豐富了農村文化活動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雖然劇團面臨著人才短缺、經費不足等困難,但是我們一直憋著一股勁兒,想圓一個‘大戲’夢,要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咸安區楚劇團長王利華說。
在創作初期,王利華與主創團隊經常一連數日扎在村莊里,積累創作素材。在目睹了因為拆遷而有情緒的婦女,在村干部一次次講政策、作工作后,最終解開心結,轉變態度,成全村子整體建設的真實事例后,王利華深受感動,下定決心要把這些發生在百姓身邊的生動故事講給更多人聽。“基層文藝院團的根基在基層、在農村。作為一名基層文藝工作者,我的工作就是為廣大的農民朋友多排戲、排好戲,讓更多人看到日新月異的新農村。”王利華說。(本報記者 盧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