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天氣漸寒。合肥市包河區大圩鎮數字化種植工廠內卻是一番生機勃勃的景象,一排排高高的植株上,一穗穗番茄已經掛果,進入白熟期,即將于12月中下旬成熟采摘。
據介紹,該種植工廠內不使用農藥、污水“零排放”、立體種植、空氣調配、水循環溫度調節、作物補光、微生物循環、水肥一體化自動控制等技術,讓這里充滿了“科技范”,也讓這里長出的番茄成了“搶手貨”。盡管還未到成熟采摘期,但這里第一穗番茄到明年7月份的所有產出,已經以訂單形式銷售一空。
為實現現代農業提檔升級,做大產業集聚平臺,合肥市包河區大圩鎮借力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農業龍頭企業江蘇綠港現代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現有農業示范園為基礎,致力打造集科研培訓、數字化農業產業園、現代農業高科技展示、商貿物流配送、總部經濟為一體的高科技現代農業數字產業基地,建設數字化種植工廠,實現現代園區經營管理的革新。
該項目一期占地2.5萬平方米,建設現代化智能玻璃溫室2.2萬平方米。今年4月8日開工建設,僅用60多天時間,項目主體基本建成。今年9月,完成首批2.8萬余株串收型番茄定植,12月中下旬第一穗果實將成熟采收;至2024年7月中旬,預計全生產周期產量88萬斤左右,可實現產值約880萬元。
在這座數字化種植工廠的控制中心,可以看到8個大罐子,這里儲存著作物所需的水分、養分和回收的液體,通過水肥一體化控制系統,在科學給養的同時,實現“零排放”。
走進智能溫室內,一只只飛來飛去的熊蜂惹人注意。原來,這里不采取人工授粉,這些熊蜂是專門投放用來為番茄授粉的。通過一系列技術手段,這座數字化種植工廠在人為模擬的環境中,盡可能營造一個貼近外部自然的環境,讓產出的番茄風味更好。
“通過我們的環境控制系統、水肥控制系統、綠色植保系統、無人運輸系統,可以實現對作物生長環境的隨心控制。使產出效益達到傳統溫室大棚的3倍以上,勞動力成本也大幅下降。”大圩鎮數字化種植工廠運營負責人張立民介紹,項目采用自主研發的“智慧農業園區管理云平臺”,對園區中的作物、環境、設備、物資、人員進行全過程可視化表達、實現農業園區數字化。該平臺還可將工作任務細化、量化,實行精確化、數量化管理,讓農業也可以實現標準化、科學化、流水化生產。
“目前共有20多名一線工人,運營團隊剛進駐的時候,招聘工人遇到了難題。”張立民回憶,大圩當地政府主動幫宣傳推廣,推薦工人到現場實地了解工作環境,后來生產所需的工人很快便招齊。
該基地溫室運行中,采用經濟高效的天然氣。項目通氣需新建一條數公里長的燃氣管道。“這樣的工程,辦理相關手續和施工,一般情況下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張立民說,但在政府的幫助下只用了一個月時間天然氣就完全接通。政府部門在這個項目的土地流轉、行政審批、配套服務等各個方面的強力支持,給他們創造了良好的經營環境。
(通訊員 葉玉庭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郜征 圖片由合肥市包河區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