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无码国产,国产极品在线观看,小视频免费在线观看,激情综合网五月

活態傳承 讓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張晨 分享到 2023-11-23 10:07:17

編者按

??近期,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新一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包括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區、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區、迪慶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格薩爾文化(果洛)生態保護區、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陜西)。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指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對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存續狀態良好,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進行整體性保護,并經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設立的特定區域。新公布的5家保護區在加強非遺整體性保護方面有哪些特色做法和鮮活經驗?讓我們聽聽來自一線的聲音。

客家文化保護碩果盈枝

講述人:江西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區管理中心主任 溫建寧

  日前,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通過驗收,正式成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消息傳來后,贛州人民倍感振奮。

  這些年來,贛州市先后出臺《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管理辦法》《贛南客家圍屋保護條例》等文件和法規,組建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區管理中心、民間客家文化研究院等機構。我們組織專家團隊走訪民間藝人,走遍贛州大小村落,收集大量文字、錄音、錄像、照片等資料,全面開展客家文化資源調查和認定,構建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有付出就有收獲。贛州現有1524項非遺代表性項目、1147位非遺傳承人、24座綜合性非遺館,基本形成了市級有非遺綜合館、縣級有非遺展示館、鄉鎮有非遺傳習所的三級設施網絡體系。

活態傳承 讓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

    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內舉行的民俗活動楊村池塘龍舟賽,吸引了大批村民冒雨觀看。李加淳攝/光明圖片

  我們注重理論研究,完成18個國家級課題,編撰《贛州非遺大典》《客家神韻》等100多冊專著;促進融合發展,開發了于都禾豐珍珠粉等近百個客家文化相關產業;推動文化惠民,贛南采茶戲《山歌情》《八子參軍》《永遠的歌謠》《一個人的長征》均獲國家大獎;深化對外交流,組織客家山歌、贛南采茶戲等赴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交流展演……

  今后,我們將以更大力度推進非遺保護,注重客家非遺資源的挖掘整理、傳播普及,讓客家文化煥發勃勃生機。

千年銅鼓,非遺傳承聲名遠揚

講述人:廣西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區管理中心主任 陸世許

  河池市是全國典型的民族聚居區之一,境內有壯、漢、瑤、苗、仫佬、毛南、侗、水等8個世居民族。團結友愛的民族大家庭,造就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全市現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3項,其中,壯族銅鼓習俗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河池有傳世銅鼓1458面,其中民間收藏與使用的銅鼓多達1388面。全市有5家銅鼓鑄造廠,近六年來鑄造銅鼓約13000面。如何保護與傳承這一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的文化瑰寶,讓千年銅鼓萬古傳?2012年以來,河池市先后制定《河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河池市民間傳世銅鼓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為了壯大銅鼓文化保護隊伍,2022年9月,河池市委市政府為這項工作統籌到了16個事業編制崗位,組建了248人的志愿者服務隊,成立了19個社會團體,還設立了河池銅鼓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中心,每年投入200萬元專項經費作為中心的辦公經費。這給我和同事們吃了一顆大大的“定心丸”。

  這些年,我和同事們一直走在銅鼓文化傳承的路上。我們多次深入東蘭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等地,開展傳統工藝振興工程,支持傳承人發展銅鼓鑄造技藝,獲批相關專利21項。我們持續開展非遺進課堂、進教材、進校園活動,指導南丹縣王尚小學開設了銅鼓、皮鼓、陀螺、民族服飾等15個非遺傳承興趣班。

活態傳承 讓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

    藝人在甘肅定西市臨洮縣洮硯藝術館雕刻制作洮硯。新華社發

  此外,我們對紅水河流域村寨銅鼓習俗進行重點保護,在銅鼓流行村落建設生態博物館、展示館、展演場館等125個,在東蘭縣14個重點村建設了一批銅鼓山歌亭、銅鼓舞臺。

  近年來,河池持續舉辦銅鼓山歌藝術節,推開了各界群眾了解銅鼓文化的“窗口”。我們還精心培育了5個全國旅游扶貧示范項目,建設旅游酒店、非遺展示中心、非遺工作坊等,為文化保護帶來人氣。這些探索,讓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銅鼓文化煥發出新的光彩。

“非遺+旅游”,讓多彩文化繁盛生長

講述人: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 達摩魯卓

  迪慶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處于西南“茶馬古道”“民族遷徙大走廊”“藏彝走廊”的要沖,藏族、傈僳族等26個民族聚居于此,是多民族文化和諧共存、獨具地域與民族特色的文化區,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典型代表。

  迪慶非遺豐富多彩,共有非遺項目253項,各級非遺傳承人501人,國家級傳統村落21個。為做好非遺整體性保護,我們設立了13個傳習中心,藏族鍋莊舞、納西族東巴造紙、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遺在這里匯聚、生長。

活態傳承 讓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

    安徽黃山,非遺傳承人在展示“廬州蛋雕”非遺傳統技藝。新華社發

  老一輩在保護、傳承與發展非遺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何讓非遺進一步“傳得開、唱得響”?這是時代交給我們的新課題。

  迪慶州擁有香格里拉、三江并流、梅里雪山、茶馬古道四大世界級旅游品牌。“非遺+旅游”的路子應該行得通!抱著這樣的想法,我們推出了非遺主題旅游線路,以及香格里拉賽馬節、梅里雪山弦子節等10個文化產業精品項目。在今年端午節舉辦的賽馬節上,來自云南、四川、內蒙古等地的兩百多匹馬齊聚香格里拉,為各地游客展現了一場具有獨特民俗風活態傳承情的文化盛宴。

  我們還打造了一批非遺工坊和體驗點。比如,香格里拉尼西鄉湯堆村是有名的黑陶村,每年都會吸引很多游客前來制作黑陶,感受傳統手工藝的魅力。在“非遺+旅游”的帶動下,已有上千年歷史的“尼西黑陶”燒制技藝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為了讓非遺保護成果惠及群眾,各縣(市)“非遺+傳習所+合作社”“傳承人+公司+農戶”等模式逐漸形成,不僅擴大了各項非遺的知名度,也切實促進了農戶增收。

  迪慶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發展,對云南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今后,我們還計劃聯動四川、西藏等地,將鍋莊舞、熱巴舞、弦子舞、“阿尺木刮”等打造成區域性的文化盛宴,讓更多人感受非遺之美。

英雄史詩,傳唱果洛山水間

講述人: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文化館館長 才讓

  格薩爾王是藏族人民心中的英雄,英雄史詩《格薩爾》講述了格薩爾王降妖除魔、抑強扶弱、統一各部、造福百姓的故事。在果洛州7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山水水都與《格薩爾》有著密切聯系。

  果洛有一句老話,“小8歲,大80歲,都能唱《格薩爾》”。《格薩爾》中許多重要情節與“瑪域”“阿尼瑪卿山”“黃河源頭”有關,這些都在我們果洛州。千百年來,當地群眾通過說唱、藏戲、繪制唐卡等方式,使格薩爾王的故事流傳下來,果洛也被稱為“中國格薩爾文化之鄉”。

活態傳承 讓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

貴州黔西市素樸鎮中心幼兒園里,老師在給小朋友演示皮影戲表演技藝。周訓超攝/光明圖片

  《格薩爾》的傳播,主要靠的是手抄本與木刻本,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口耳相傳。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果洛州大力搶救和保護格薩爾文化,多角度推進格薩爾文化(果洛)生態保護區建設。

  我深入研究《格薩爾》,要從2003年說起。在果洛州群眾藝術館,我結識了格薩爾傳承人格日尖參,他先寫下史詩,再將所寫內容吟唱出來。與他一同整理、出版《格薩爾》史詩部本的那幾年,我越發感受到格薩爾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傳承千年的文化保護好。

  為了搜集、保護《格薩爾》各種手抄本、木刻本等瀕臨失傳的珍貴遺物和資料,我和同事們幾乎走遍了果洛草原的各個角落,基本掌握了民間藝人和傳承人的分布情況,獲得了很多珍貴的一手資料。同時,在專項資金的支持下,我們整理出版了近80本格薩爾書籍,刻錄音視頻光盤20多張,文化館的格薩爾文化展廳越裝越滿。

  格薩爾獅龍宮殿、中國格薩爾博物館、《格薩爾》童聲合唱團、電影《雪域少年》……在今天的果洛,你將欣喜地看到,格薩爾文化正在如珍寶般閃耀。

羌族文化,震后新生薪火傳

講述人:陜西漢中市寧強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 趙賀平

  羌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被稱為“云朵上的民族”。寧強古稱“寧羌”,自夏商以來就是氐羌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3000年的悠久歷史,催生了羌繡、竹編等豐富燦爛、特色鮮明的羌族文化和民俗文化。

  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對我縣羌族文化遺產造成嚴重破壞。國家為搶救保護傳承羌文化,于同年11月將寧強列入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全縣上下拉開了實驗區建設的帷幕。

  我們當即成立了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下發《寧強縣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工作實施方案》。各級政府組織人員全面收集羌族地區受損的非遺資料及相關實物,建立了全縣非遺保護數據庫。我們多方爭取資金,羌族文化產業博覽園、羌族文化博物館等一批具有濃郁羌族特色的建筑拔地而起。

  在重建過程中,我們將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城鎮建設規劃中,按照“羌文化特色縣城建設示范縣”的發展定位,突出羌族文化風貌,提高城鎮審美價值。在保護區內,建有多個非遺傳承展示中心和非遺街區。羌繡、竹編等傳習所規模日益擴大,輻射帶動力強。以寧強福興老字號王家核桃饃、寧強麻辣雞、根面角制作技藝為代表的非遺美食類傳習所,也受到游客歡迎。

  今年2月,電影《云朵中的繡娘》上映,不僅展示了羌繡精品“景星麟鳳”的制作工藝,還穿插了羌族民歌、服飾、生活習俗等,展現出羌族悠久燦爛的文化。

  在非遺傳承過程中,我們編寫了《羌娃愛寧強》《羌文化簡明讀本》等校本教材,組織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校園進行培訓指導,開設木刻版畫工作坊和羌繡、羌舞、羌音合唱等多個社團,讓羌族文化薪火相傳。

  在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中,生產性保護項目最容易引起民眾、政府和企業的重視。我們大力培育羌繡、羌編、羌漆等民營企業,促進了傳統手工藝保護與利用、傳承與發展的良性互動。其中,羌州繡娘文化有限公司組建羌繡傳習基地10個,開辦社區工廠3家,研發羌繡產品300余種,帶動1300余名留守婦女在家門口就業,讓“指尖技藝”化身“指尖經濟”。我們還將羌文化與旅游高度融合,打造“漢江之源·羌族故里”旅游品牌,并常態化開展“舞動羌城”和“羌風漢韻·夢回寧強”水上夜游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游客。2022年,全縣共計接待游客62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2億元。

  通過大家的不懈努力,寧強入選了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如今,我們欣喜地看到,羌繡、羌醫藥等羌族非遺文化震后重生,正在街頭、鄉間、校園傳承發展。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張勇、胡曉軍、李玉蘭、王洋、萬瑪加、王雯靜、張哲浩、李潔、周仕興、徐鑫雨、王斯敏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阮紫嫣、李春劍 光明日報通訊員 潘劍)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22日 07版)

聲明:
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安徽商報、安徽商報合肥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安徽商報或安徽商報合肥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陀区| 阿合奇县| 自治县| 钦州市| 兴山县| 东方市| 寻乌县| 锡林郭勒盟| 丰宁| 章丘市| 平遥县| 梁平县| 芦山县| 门源| 越西县| 京山县| 顺昌县| 唐海县| 绍兴市| 疏勒县| 福安市| 南汇区| 苍南县| 东阿县| 雷州市| 句容市| 浦县| 溧水县| 崇礼县| 唐河县| 襄城县| 石屏县| 阜城县| 健康| 七台河市| 霍城县| 杭锦旗| 万州区| 大余县| 田阳县| 乐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