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各地情況不同,肉牛產業布局有哪些考慮?11月22日,記者從安徽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關于實施“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的意見》政策解讀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安徽省肉牛產業在布局上堅持因地制宜,差異發展。安徽將立足資源稟賦、環境承載能力、產業基礎和經濟區位等因素,科學把握區域差異,分類指導,分區施策,加快構建地域特色鮮明、比較優勢明顯、產業要素集聚、區域協同推進的產業格局。
安徽將構建包括阜陽、亳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等6市在內的綠色高效優勢區。上述6市屬于皖北糧食生產區,地勢平坦,秸稈資源豐富,是全省肉牛傳統主產區。該區域主要發揮秸稈資源優勢和肉牛養殖傳統優勢,進一步做大體量,提升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構建全產業鏈條,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肉牛產業集群。
合肥、滁州、蕪湖、馬鞍山等4市將構建創新服務優勢區。上述4市位于合肥都市圈,承東啟西、連南接北,區位優勢顯著,科技創新要素集聚、物流集散能力突出、公共服務配套健全,依托區位樞紐優勢和創新資源富集優勢,以創新服務推動全省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
安慶、宣城、黃山、池州、銅陵和六安等6市將構建生態特色優勢區,當地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主要養殖皖南牛、大別山牛、東流水牛、江淮水牛等地方品種。該區域立足地方特色品種優勢和草山草坡資源優勢,聚焦特色化、精品化方向,建設生態牧場,推動“牛”文旅融合發展,打造“小而精”的特色肉牛產業。(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常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