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發通知,公布第二批1000所全國急救教育試點學校名單,并發布《第二批全國學校急救教育試點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
明天和意外,永遠不知道哪個會先來。近年來,一系列突發的校園悲劇令人痛心。事實上,很多意外并不必然是悲劇收場,只要利用黃金搶救時間采取有效措施,便能挽救生命。然而,長期以來,由于我國急救教育存在短板,從教職員工到學生普遍沒有掌握必要專業技能,發生意外后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常常錯過急救時間。
如果能夠讓急救教育成為“必修課”,不僅有望避免一些校園悲劇重演,急救技能也可以變成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寶貴財富,從容應對未來人生中可能遭遇的意外挑戰。落實好教育部發布的急救教育試點《指南》,有序開展急救教育培訓,探索積累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不斷培養青少年和教職員工樂于施救、敢于施救、善于施救的意識和能力。
因“齡”制宜,按需科學施教。不同階段的學生生理、心理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結合現有試點經驗,科學出臺教育方案。例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年紀較小,可通過生動活潑、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提升生命安全和應急救護意識,身體狀況不佳時向教職員工求助或撥打120求助。面向年紀較大學生普及應急救護知識技能,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科學施教,讓學生在不同階段掌握符合成長需求的知識技能,更好保護自己、關心他人。
杜絕“形式”,注重實用成效。家長代為在App、小程序打卡“急救教育題庫”,學校空有知識培訓卻無急救設備……急救教育是關系生命安全的大事,容不得半點僥幸馬虎。推動急救教育走深走實,要聚焦實用導向,不打無準備之仗。除了研制開發急救教育內容資源、評價體系外,可遴選水平高、實踐能力強、有急救教育培訓經驗的專家走進校園,面對面、手把手指導學生熟練掌握必要技能,組織學生在模擬實戰環境中積累經驗。深入調查研究,掌握相關學校現有急救資源儲備情況,為基礎弱、急救設備不夠的學校提供必要協助,加大人員力量扶持,讓校園生活擁有實實在在的安全感。
凝聚合力,共筑生命防線。浙江溫嶺市學生王浩瑜發現球友摔倒昏迷后,運用所學知識上演“教科書式急救”;江蘇南京市學生杜許月采用學校學到的海姆立克急救法,成功幫助一名3歲男孩脫險……加快提升應急救護技能普及率,不僅是守住校園安全底線的應有之義,也關乎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完善學校急救教育育人體系同時,廣泛開展公益宣傳活動,引導社會各界進一步認識急救教育重要性,鼓勵醫療機構、設備制造企業等參與進來,共同助力學校急救教育“提質增效”。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營造良好急救教育氛圍,讓整個社會受益。
(梅 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