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大運河生活圖鑒——愛上大運河的128個理由》在2023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暨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開幕式·主論壇上正式發布。其中,書香運河版塊收錄了淮北師范大學教授張秉政的《運河·中國:隋唐大運河歷史文化考察》一書,對于淮北市努力擦亮淮北運河名城“金字招牌”,助推中國大運河文化“出圈”、共建共享有著較高的宣傳推廣意義。
《圖鑒》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聯合推出,中國新聞周刊出版。《圖鑒》綜合城市官方推薦、網絡平臺口碑與大眾投票后,最終呈現在讀者面前。值得一提的是,《圖鑒》在撰寫過程中還征詢了多位大運河領域的專家建議,讓這本推廣潮流生活方式的圖鑒兼具專業性。作為國內首本以生活方式視角呈現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成果的圖鑒,《圖鑒》以文字加圖片的方式,串聯起運河沿線城市的美食美景、風物精華,更有涉及大運河歷史人文的博物運河與書香運河版塊,為讀者推薦大運河沿線城市的博物館和大運河文化的相關書籍。
記者了解到,十年前,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時,為保護文化遺產,助力運河申遺,張秉政教授策劃發起了一場行走隋唐大運河文化考察活動。歷時3年時間,跨越五省、兩個直轄市、30多個地市縣,與文化學者、民俗專家、攝影家、新聞記者一起走完了隋唐大運河永濟渠和通濟渠。
《運河·中國:隋唐大運河歷史文化考察》一書就是以隋唐大運河中的通濟渠、永濟渠為中心,記述了兩渠的淵源和演變,考察了通濟渠的古代風貌和沿岸風物。還用很大篇幅介紹了兩渠沿岸約二十座承載歷史溫度和深度的名城,將隋唐大運河沿線曾經的景物風俗、歷史畫卷一一呈現出來,再現了一條已經堙沒在歷史和黃土之中的千年隋唐大運河恢弘壯麗的歷史畫卷。著作在喚醒歷史的同時,還能讓今人重新認識隋唐大運河沿線整體文化價值、自然生態價值、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情感價值,極具原創性、開拓性,被業內專家譽為“隋唐運河紙上博物館”。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