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肥東,一個小山村正在悄悄發生改變。
“九龍攢珠”的村落格局,年逾近百歲的樹木、古井、古建筑,這是傳統;
煥然一新的鄉建學堂、合肥文青必去打卡的“山口書局”,這是掩蓋不住的現代“網紅”氣質。
尊重傳統,心系未來,兩者碰撞成就了當下的山口凌村。
在合肥市鄉村振興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合肥鄉投公司”)的持續助力下,治理、發展、融合,山口凌項目從多個側面嘗試成為鄉村振興實踐中的標本。
在揭開一切變化的內核驅動之前,不妨先帶您聽聽村里的故事。
鄉建學堂,名字聽起來就老派,來到山口凌村一定要來打卡。全面升級后,它是一座總建筑面積約895平方米的鄉村文化綜合體。
中堂、書吧、村史館、農特展廳、山口書局、階梯教室、老教室,主要業態包括保羅的口袋山口書局茶飲閱讀、農特產品展示、村史及項目宣傳、老教室研學、小草坪拓展等,它的存在就是把游客留住。鄉建學堂項目還原了徽派風格的中堂,而“山口書局”業態,給傳統風格帶來了極度契合的現代文藝氣息。
在這里,游客們可以在書柜前信手拈起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坐在沙發上慢慢閱讀;也可以點上一杯當地特色的五味子飲品,配上當地的特色美食“白馬餅干”,靜靜地聆聽音樂,發發呆……
在溪畔草堂,有中國新徽菜主理人李健操刀的經典徽州名菜,也有當地老師傅的老面饅頭。客棧、露營、燒烤、開放式草坪、占地約20畝的采摘體驗區,十分精彩…..
這個體量不算小規模的項目,是一個北漂的打工大姐帶著村里的十多個村民干起來的。
王先蘭是鄉建學堂原來的主人,現在的身份是鄉建學堂等項目的管家。她和丈夫從2003年前往北京打拼,負責管理超市運營。雖然收入還算不錯,但總覺得欠了家里很多。“后來,一聽說村里開始搞鄉村振興項目,我們幾乎沒有猶豫,辭了工作回鄉創業。”
這里的管家與超市運營還是有很大區別,合肥鄉投公司為兩口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線上線下安排各項培訓,甚至在網上找與管家服務相關的視頻補課,細致周到的服務禮儀,和客人交流的方式方法等。
通過努力,鄉建學堂等項目的運營工作一直都在有條不紊地推進。參加運營工作的十來個村民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收入也比較可觀。
不止是鄉建學堂,山口凌鄉村振興項目自建設運營以來,合肥鄉投公司多措并舉,整合資源,通過房屋土地租賃、解決臨時用工和提供就業崗位,每年為村集體和村民增收突破100萬元,陸續回村的村民約70人左右。
山口凌是“網紅”山口凌,更是山口凌人自己的山口凌。當你來到村里享受世外桃源的清閑時光時,村里的人也在享受著融合發展帶來的新生活。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姜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