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一邊是“五臟俱全”的袖珍公園。漫步蕪湖街頭,每隔一段距離就能遇見健身步道、風雨廊亭,或者是兒童樂園、體育設施。這些散落在蕪湖市各個角落的“口袋公園”是利用拆遷騰退地、閑置土地、道路節點、街頭轉角和現有綠地等城市碎片空間而打造的。蕪湖將每個打造好的“口袋公園”都冠以“蕪小園”的名字。
緊臨蕪湖市第十二中學的“蕪小園?晨曦園”總面積約1600平方米,原來的綠化品質較低,只有一些稀稀疏疏的樹木和草地。改造后的“口袋公園”開辟了園路,布設了風雨廊架和休閑椅。煥然一新的面貌受到前來接學生的家長的喜愛。
2022年8月蕪湖市“口袋公園”建設項目正式啟動。由蕪湖市城管局統籌,各縣市區、開發區園林綠化主管部門共同參與。蕪湖市為此成立工作專班、制定行動方案、明確工作要求,分批次、分區域、分階段開展建設工作。當年,蕪湖共建成50座“蕪小園?口袋公園”。
蕪湖市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口袋公園”建設破解了城市綠化用地不足、城市邊角空地改造難觸及、大規模建設資金不足等問題,通過整合資源,以小投入實現大效益。今年,蕪湖市還將繼續建設50處“蕪小園”,全面構建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 “15分鐘城市綠色生活圈。”
與“蕪小園?晨曦園”“蕪小園?志喜園”一樣,今年8月,新建成開放的蕪小園?青山園,位于蕪湖北京西路與青山街交叉口,緊鄰城市主干道,面積約1550平方米。
此前,這里是一處老的街頭游園,原有場地綠籬滿鋪,場景過于密閉,缺少植物多樣性和植被層次感,視覺效果不通透,路面鋪設的面包磚一下雨非常濕滑,游園體驗欠佳。
在今年的“蕪小園?青山園”建設過程中,為提升景觀效果,園林部門在合理保留場地內長勢良好的上層木的基礎上,對長勢老化的下層木進行整理更換。新種植的晚櫻、紅花檵木球、亮晶女貞球、茶梅、韭蘭、黃金菊、翠蘆莉等,在延續原有場地的植物景觀風貌基礎上,綠化品種更加豐富,盡量做到四季有花,季季美景。整體視覺效果美觀通透,和路旁人行道自然銜接,十分流暢。
此外,蕪小園建設時,還對園區內老舊設施進行改造和更新,增設了兩組石桌椅,方便游人休憩,對老舊的長廊廊架進行翻新改造,修復玻璃頂。對原有陶土磚園路面層拆除,改為紅色透水瀝青園路,提升居民游園的舒適度,踐行海綿城市理念;增加場地的亮化設計,安裝各種造型美麗的特色景觀燈,讓晚間園內從漆黑一片變得亮堂起來。別出心裁的還有立體綠化的設計,園內通過設置立體綠化花墻,栽培攀爬月季,明年春天盛花期有望形成花墻打卡點。
據悉,“蕪小園?青山園”內還計劃增設一系列健身設施,更好滿足周邊居民群眾的健身休閑需求。“青山園建成開放后,大家都喜歡進來看看、逛逛,和以前的街頭游園比,檔次更高了,景觀也更美了,最受益的就是我們老百姓。”周邊小區居民說道。
據了解,蕪湖市的每一個“口袋公園”在建設之前都會在市級主流媒體上公布建設計劃,線上征集市民關于口袋公園選址、命名和設計方案的建議,就公園的功能和特色征求民意。同時,還會組織召開專家評審會,確保建設成果為民惠民。根據市民需求,蕪湖在“口袋公園”建設過程中大多會增設體育健身器材和便民服務設施,推動游園綠地由單一的綠化功能向景觀、文化、休憩、生態、康體等復合功能轉變升級,突出城市公共空間的服務功能和人文屬性。此外,為降低公園后期養護成本,提高植被成活率,香樟、烏桕、水杉等蕪湖鄉土樹種也成了口袋公園里的“常客”。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常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