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已過立秋,但受近期高溫影響,升金湖部分灘涂露出了水面,草木也因高溫顯得無精打采……不過,一大群不知名的白色水鳥在湖灘邊嬉戲、玩耍,讓初秋的湖面增添了不少生氣。再過幾個月,被譽為越冬候鳥“天堂”的安徽池州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將迎來了一年中最佳的觀鳥期,成群的白頭鶴、東方白鸛、灰鶴、黑鸛等珍稀鳥類將組團來到這里越冬。屆時,升金湖又將呈現出“雁叫鶴鳴、萬鳥齊飛”的盛景。
豆雁
“中國鶴湖”曾出現“人鳥爭地”
升金湖位于長江下游皖江南岸、安徽省西南部池州市境內,流域面積1500平方公里,跨該市貴池區和東至縣。該湖水產、水禽等水生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素有“日產魚貨價值升金”之說,也因此得名“升金湖”。
據了解,升金湖是我國主要鶴類越冬地之一,也有“中國鶴湖”之稱。“世界上有15種鶴,我國有9種,而升金湖就有4種,分別是白鶴、白頭鶴、白枕鶴和灰鶴?!睋刂菔辛謽I部門的相關負責人介紹,升金湖是我國種群數量最大的白頭鶴的天然越冬地,“一般在350~500只,占我國的1/5,占世界總數的1/20?!北容^值得一提的是,升金湖的白頭鶴棲息地為自然形成的濕地,具有原始性和自然性,不同于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白頭鶴在稻田越冬,主要以稻谷為食。
東方白鸛
據統計,在升金湖越冬的東方白鸛總數達250只左右,占世界總數的1/10~1/8。越冬鴻雁種群數量達3萬只左右,占全球鴻雁總數的1/2~1/3。今年初,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安徽大學)、安徽省疫源疫病監測總站、安徽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安徽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野生動物保護專業委員會、安徽省動物學會共同實施了2022~2023年全省冬季水鳥同步調查。在調查的各濕地單元中,升金湖的水鳥數量最多,達到了近7萬只,再次坐實了“候鳥天堂”的美譽。
升金湖保護區始建于1986年,1997年經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33340公頃,是我省唯一的國際重要濕地,也是我省唯一以珍稀候鳥及濕地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升金湖對調蓄長江洪水、保護候鳥和濕地生物多樣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長江中下游重要生態屏障。然而,隨著沿湖群眾逐湖而居、逐湖而漁、逐湖而耕,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過度漁業開發,大面積圍網養殖,再加上農業面源污染,導致升金湖生態環境惡化,水質下降到Ⅳ類,越冬候鳥從每年的8萬只銳減到3萬只。2017年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指出,保護區存在人為干擾頻繁、養殖面積過大、水質下降、核心區及緩沖區違法違規建設等突出環境問題。
濕地檢測
“人退鳥進”,升金湖重獲新生
已入花甲之年的老趙從17歲開始就在升金湖里撈魚捕蝦。1993年,他在升金湖嘗試圍網養魚,并收獲了“第一桶金”。隨后他又承包了幾千畝水面開展水產養殖,并成立了特種水產開發有限公司。然而,到了2018年,老趙決定離開升金湖,改行去養小龍蝦?!霸蚓褪巧鸷藵O還湖,我們要給后人留下碧水藍天!”
曾當了16年漁民的張忠建親眼見證了升金湖的生態變遷,“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升金湖邊上不少老百姓都在湖里圍網養殖,導致長江魚群洄游受阻,繼而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生態環境被破壞、水質下降……”但隨著池州市委、市政府將原分屬市區縣三方管理的升金湖主湖面收歸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統一管理,推進升金湖退漁還湖、退耕還濕,升金湖的生態環境逐步改善,濕地功能和生物多樣性也得到有效恢復。“現在升金湖的鳥類保有量有200多種,其中還有不少國家一級、二級保護鳥類,高峰期越冬候鳥超過10萬只,而且每一年都在增長。”目前張忠建還加入了升金湖的管護工作,成了一名巡護員。
鴻雁
據介紹,為了讓升金湖重現“水清岸綠景美”的容貌,池州市制定實施《安徽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環境整治工作方案》,并投入4億多元開展了“清湖”行動,拆除升金湖人工養殖圍網75萬米、管理用房7000平方米,拆解船只2300多艘,清理水產養殖35處,安置專業漁民1331名,拆除緩沖區專業漁民安居房44戶,清退工業企業11個、旅游和農家樂項目9個、畜禽養殖場30處,面積6萬平方米,全部復綠到位。最終,升金湖保護區核心區實現“三無”(無漁網、無漁船、無人為活動)。與此同時,該市還實施“三退三還(退漁還湖、退耕還濕、退岸還林)”,恢復濕地面積,開展生態修復;建立水生植物種質資源庫,種植水生植物20850畝,豐富生物多樣性,增強湖泊的自凈功能,逐步恢復水質。
另外,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還與安徽大學共建國家濕地生態學長期科研基地,為升金湖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提供有力的創新支撐。目前,升金湖國際重要濕地保護工程項目已列入長三角一體化重點項目清單。
小天鵝
生態補償機制打造“人鳥和諧共生”
“人退鳥進”是好事,但要如何讓當地居民生產生活與升金湖生態保護協同共生?
為切實保護沿湖群眾利益,減少和避免因受候鳥侵害給群眾帶來損失,池州市出臺了《升金湖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工作實施意見》,依據“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明確對升金湖保護區范圍內土地流轉進行補償,讓漁業從升金湖產業規劃中逐漸退出,恢復升金湖濕地生態。據悉,該意見中確定了補償范圍、補償標準和工作流程,每年由屬地政府申報保護區內候鳥覓食造成的農戶損失,升金湖保護區管理處核實無誤后予以補償。截至目前,已先后投入資金1.08億元,在完成15萬畝主湖面統管后,通過給予農戶和村組集體經濟補償的方式,先行流轉統管核心區和緩沖區內5.8萬畝水面和耕地,累計發放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資金7802.2萬元,惠及農戶4665戶18000多人,1331名專業漁民受益。
與此同時,池州市相關部門還積極為漁民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落實穩崗就業和社會保險,兌現教育、醫療、住房等各項扶持政策。在突出環境問題整治方面,不搞一刀切,給整改對象留足充分的整改時間。對有合同糾紛的圩口承包人,引導通過司法途徑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及時發放候鳥損失農作物補償金和流轉圩口、土地生態效益補償金。另外,創新管理體制,組建升金湖生態保護發展有限公司,在湖區設立管護點,招聘專業漁民從事一線管護工作;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在湖區示范種植蓮藕、茭白、荸薺等水生經濟作物,引導農戶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優質高效生態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結合自然教育、生態體驗,發展生態旅游,帶動湖區群眾致富。
按照計劃,池州市下一步將積極申報計劃總投資約2億元升金湖國際重要濕地保護工程項目,實施總投資6200萬元升金湖濕地生態修復項目和總投資2500萬元升金湖濕地保護修復項目,開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修復水生植被1.95萬畝、建設湖堤蘆葦帶約11.92公里。同時開展“綠盾2022”、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問題專項整治行動、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問題交叉互查行動等,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姜志遠 圖片由池州市林業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