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遠眺,盛夏時節的皖東大地,滿目蒼翠,風光無限。站在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村頭的觀光塔上俯瞰,蔚藍天空下,“鄉村振興,小崗先行”的巨幅稻田畫映入眼簾。
番茄種出“科技范兒”
環境傳感器實時收集玻璃溫室內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光照強度等數據,通過電腦智能處理后,給出調整光照、何時澆水施肥的建議,種植者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夠掌控著溫室里的一切……
你以為這是電影中描繪的“未來農業”?不,這是凱盛浩豐(小崗)智慧農業產業園的真實場景。光照、氣溫、水、化肥等都會影響農作物產量,而在小崗村5萬多平方米的連棟玻璃溫室種植區內,這些變量全部實現了智能化控制。
一排排整齊的藤蔓上,掛滿色澤紅潤的番茄。這里的番茄并沒有被種在土里,而是使用無土栽培技術被栽在空中。
凱盛浩豐小崗基地副經理高宏偉告訴記者,溫室所用的玻璃也很有“智慧”。
“我們常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屋頂這種自主研制的超白減反無影玻璃具有高透光率,能夠確保每個植株都充分享受‘日光浴’。在可控的環境中,番茄不僅可以保證品質,相比較傳統的大田種植,年產量增加大概5-6倍。”高宏偉介紹,新產季將在9月20日開始,按照番茄的生長周期來算,每平米產量能夠達到70-80公斤。達產后,番茄年產量可達4000多噸。
經過嚴格分揀、配貨、裝箱后,高品質、高顏值、口感佳的“一顆大”番茄,進入多種新零售渠道,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好評率達99.9%。在諸多消費者眼中,這是一口期盼了許久的鮮甜。
“雖然園區今年初才正式投產運營,但我們很有信心,把更好的種植技術投入到下一產季中。”高宏偉坦言,小崗村有著豐富的資源優勢、當地政府的政策支持,農業發展空間廣闊、大有作為。他和小崗村結緣時間不長,但他身上的那股闖勁,和小崗村的改革基因,不謀而合。
現在,通過小崗村數字農業平臺, 凱盛浩豐(小崗)智慧農業產業園建立起小崗村種植、加工、產品和倉儲標準,打造成為智慧小崗村農業新模式,助力打造鄉村振興“小崗樣板”。
稻浪翻出好“豐”景
45年前,18位小崗村村民在一紙分田到戶的“秘密契約”上按下鮮紅的手印,實行農業“大包干”,拉開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如今,當艱苦奮斗“邂逅”敢為人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夏日晝長,在小崗村改革大道旁,數百畝平整的土地一望無際,廣闊的田野稻浪滾滾,隨風翻涌的水稻帶來豐收的訊號。如今的小崗,隨處可見高標準農田阡陌縱橫,綠意蔥蘢的水稻長勢喜人,與錯落有致的村莊相映成景,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夏日田園畫卷。
“現在示范區里種植的是一種適合當地的秈稻品種,叫‘兩優’1398,有很好的高產潛力,從目前的長勢看,平均畝產可達1300-1400斤。”北大荒集團七星農場駐小崗村技術人員陳浩告訴記者,集中連片的耕地讓大型農機有了用武之地,農業機械化水平也更高。作為一名95后的新農人,小崗村的飛速發展他看在眼里,也希望有更多大學生、年輕人投身農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新鮮血液,帶動鄉親們共同增收致富。
2018年,小崗村引進北大荒農墾集團,共建580畝的現代農業示范區,探索“南北合作、墾地共建”新模式。多年來,示范區通過運用農業大田物聯網、“兩減一增”綠色、優質水稻生產技術、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生物有機肥提質增效技術等一系列標準化先進種植技術的“良方”,引領傳統農業向現代化、機械化、智慧化農業轉變,累計推廣優質水稻種植面積達2萬多畝,平均畝增產100多公斤,實現做給村民看、帶著村民干、幫著村民賺。
小崗夢從土地中來,要發展還要到土地中去。近年來,小崗村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在1.37萬畝高標準農田全覆蓋的基礎上,實施全域提質改造,使“小田變大田”“碎田變整田”,形成了“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網、林成行”的耕地格局,大大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
2022年,小崗現代農業種植示范區首次采用無人方式進行收獲。無人收割機借助北斗衛星提前對田塊打點定位,在田間轉彎、調頭、卸糧“一氣呵成”。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發展,已成為小崗村這片土地上的新風景。
扎根沃土,不斷創新,是如今的小崗村敢闖敢干、爭當改革先鋒的真實寫照。
產業趟出“新路子”
如今的小崗,村美、人富、產業興。安徽農墾、盼盼食品……入村的產業越來越多。得益于農村改革和鄉村振興,截至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30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萬元,小崗片區生產總值達20.5億元。
常改常新,敢為人先。小崗村堅定不移深化農村改革,加快鄉村振興的步伐。
近年來,小崗村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和特色種養業,凱盛浩豐項目全面定植,加快推動小崗村傳統農業向現代設施農業轉型;匠心葡萄、小崗藍莓部分定植,垚鑫甲魚二期項目即將竣工,小崗村種養殖產業更加豐富,農產品類目更加多元,正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產業興旺,鄉村振興才有希望。小崗產業園因地制宜,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功能,圍繞農副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等大力開展“雙招雙引”,持續強鏈、補鏈、延鏈。
園區里,新鑼食品、世紀漢方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高科種業、噸牛食品等簽約落地,構建起“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讓鄉村振興版圖上沒有“洼地”,色彩分布中沒有“留白”。
農旅融出“新面貌”
村頭赭紅色的牌坊,在烈日驕陽的照射下,越發明亮。費孝通題寫的6個大字,提醒著過往游客,這里是“鳳陽縣小崗村”。
坐落于小崗村友誼大道北側的“當年農家”,與小崗村的新居形成了鮮明對比。茅草屋、獨輪推車、夯土墻、打谷場、瓦房、農家院落……一個個老物件還原了上世紀60-80年代小崗村農民生產生活的場景,展示了農村改革以來發生的巨大變化。
紅色旅游,再一次激活鄉村振興活力,讓小崗村實力“出圈”。
現場聆聽“大包干”帶頭人講故事,感受鳳陽花鼓、鳳陽民歌、鳳陽鳳畫等非遺文化的魅力,體驗釀酒坊、醬醋坊等傳統工坊制作工藝……假期里,小崗村“當年農家”里里外外格外熱鬧,全國各地的游客慕名而來。
為加快完善旅游產業,豐富鄉村旅游業態,2023年,小崗村重磅打造“當年農家”二期項目,農趣體驗園、民俗文化小舞臺等區域煥然一新,濃濃的鄉土情懷在這里交融,昔日農家屋舍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
“有音樂、有美食,還有篝火晚會,這和印象中的小崗村有點不一樣!”葡萄文化旅游節上,觀眾與樂隊的合唱聲、璀璨煙花的綻放聲、農產品直播帶貨的吆喝聲交織在一起,勾勒出一個煙火氣的小崗村夜晚,不僅帶動鄉村旅游“夜經濟”發展,也讓寧靜的鄉村變得熱鬧非凡。
旅游,正在成為小崗村的一張新名片。目前,小崗村國家級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正在加快建設,安徽省(小崗)首屆綠色食品年貨節、“二十四節氣里的滁州味道”主題市集文旅活動先后成功舉辦,家庭游、研學游正在成為小崗旅游的“新玩法”。
一產奠基、二產發力、三產助跑,小崗村的鄉村振興之路在多輪驅動中越走越廣。產業在這片熱土上孕育、成長,鼓起村民的錢袋子,也深刻改變著鄉村面貌。
如今,不斷深化的農村改革和快速壯大的富民產業激發出鄉村發展的強勁活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回到小崗,越來越多的職業“新農人”接過種地“老把式”的接力棒,農業正在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村正在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吳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