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三下鄉隊伍赴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宏村鎮屏山村 許可涵攝)
黃山市黟縣宏村鎮屏山村,位于屏風山和吉陽山的山麓中,隔云望天,山木蔥蘢,并有吉陽溪穿村而過,九曲十彎,汩汩而流。獨特秀麗的自然條件造就了粉墻黛瓦的村落,使得屏山村素有“青山列畫屏,雨余翠欲滴”的美稱。
7月11日-7月17日,合肥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溯源建筑遺產,賦能村落振興”三下鄉團隊來到了黃山市屏山村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力求挖掘屏山村古建筑與古村落的文化內涵,發揮青年群體在鄉村振興中的專業能動作用,為建設美麗新鄉村獻出綿薄之力。
(7月16日,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宏村鎮屏山村古村落美景,美如書畫 許可涵攝)
以尺丈量,以筆著墨
徽州是徽商的發源地,徽州民居也處處打著徽商的烙印。受文化傳統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徽派建筑規模宏偉、結構合理、布局協調,其風水寓意也令人稱道:“四水歸堂”、“肥水不流外人田”皆蘊含著經商者對富足的期望與對平安的追求。
此外,屏山的建筑結構在傳統木質榫卯結構的基礎上也有其獨特的發展。它主體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即中部廳堂使用抬梁式構架以擴大空間,而兩端山墻使用穿斗式構架以提高抗風性能,這樣做既節省了材料也達到了防火防風的需求。
屏山古建筑村落傳承了千年之久,一棟棟建筑已然與人民的信念融合,成為獨特的歷史瑰寶,不論是雕刻的梁柱還是獨特的門樓,其工藝之精湛,形式之多樣,造型之逼真,都令人嘆為觀止,尤其上面的花紋圖案耐人尋味。
這些刻在建筑構建上的圖案其實有多種內涵,大多為代代相傳的神話故事或者精神象征,其一,便是古代神話的引入,如:八仙過海中鐵拐李的拐杖和葫蘆、曹國舅的玉板、何仙姑的荷花、呂洞賓的純陽劍,及漢鐘離的芭蕉扇等常被雕刻在建筑的梁陀、雀替上,以寄寓美好訴求;其二,花瓶、鼎器也常作為吉祥美好的裝飾元素。瓶中置梅花、鼎上壓獸、盤中覆食等等,這些個有趣的窗花圖案通常如“荔枝-勵志、蝙蝠-福”等通過諧音的方式來寄托對風調雨順、富足安康的生活期望。它們仿佛是從古至今一直流傳的密碼,也是連結古代人民生活的紐帶。這些借住在建筑構件上的一處處花紋圖案,雖然從不言語,卻無不在向我們訴說著千年前的時光,展現了屏山村百姓勤勞樸實的生活態度和一以貫之的質樸生活,也將獨特的雕刻技藝傳承下來。
(7月10日,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宏村鎮屏山村古村落建筑上的圖紋樣式 房姝旎攝)
振興在我,創新宣傳
7月11日-17日,團隊成員通過實地測量對古村落進行數據采集,并運用所知所學創建3D數字化模型,復原建筑中最為特色的構件原貌,尤其注重呈現門罩、窗楣、梁柱、屋頂、窗扇上的磚、木、石雕等構件的花紋樣式及結構特點,讓千年建筑構件“活起來”。
18日至28日,團隊本著擴大宣傳面、創新宣傳形式的想法進行了線上宣傳與線下宣傳。隊員們利用前期收集到的數據設計了各個古建筑構件的科普卡片發布在微博、小紅書等平臺。同時將多方收集的素材制成科普展板,來到安徽省合肥市進行線下宣傳,向群眾們展示屏山村古建筑的風采。
“屏山村的舒光裕堂有著徽州獨一無二的五彩九檐門樓,這是因為進士舒榮都因彈劾魏忠賢而被陷害,平反昭雪后,皇帝恩準祠堂門樓可為最高等級的五彩九檐形式。”隊員講解道。“原來是這樣啊,真是精妙絕倫!下次去看看!”一名群眾在聽完介紹后感嘆道。
(7月18日,隊員們設計的古建筑構件科普卡片其一 許可涵攝)
研學合一,民感為先
保護、傳承和發展好徽州村落的歷史文化資源,講好人文故事,有助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畫里鄉村”的建設步伐。為了將這千年歷史遺跡留存,國家以及當地政府在對古建筑的保護和村民生活上也傾注了心血:
2007年5月31日,屏山村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2012年12月17日,屏山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7月16日,三下鄉隊伍采訪當地黨支部,了解相關信息 房姝旎攝)
為了調動青年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能動性,以實促新、以學促進,團隊成員在老師的帶領下分別從古建保護、振興政策、民眾意愿、開發現狀等方面與當地村民、商戶及游客進行深入交流,了解人們對古建筑保護現狀以及對當地旅游業發展的態度與建議,以人為本,走進民生。
16日晨,團隊前往屏山村黨支部,深入了解鄉村振興中“生態保護”、“鄉村治理、”“畫里鄉村”、“黨員包干”等旅游開發新策略。“屏山其實有很多特色景點,比如五彩門樓、葫蘆井、小繡樓、三姑廟……”江書記向三下鄉學生團隊介紹道。
(7月16日,三下鄉隊伍跟隨當地導游了解屏山村悠久歷史。許可涵攝)
同“屏”共振,未來有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傳承和發展好徽州村落的歷史文化資源,講好人文故事,讓歷史建筑、傳說典故等蘊含鄉土氣息的文化載體“活起來”,是聚力提升“畫里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方法,也是讓中華文明得以延續與發展的重要途徑。
“徽派建筑有這么悠久的歷史與這么特色的建筑語匯,我們這一代必須要把它傳承下去。”面對徽州古建筑的保護傳承問題和未來發展方向,隊員們進深知任重而道遠。作為青年學子,我們應該在堅守傳統的同時站在當下,尋根溯源,同“屏”共振,共創未來。
(文/房姝旎,許可涵)
[廣告]免責聲明:本文為宣傳商業資訊,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立場,亦不代表本網站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或投資行為參考,本網站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