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建設數字中國”首次獨立成篇,并明確提出“推進城市數據大腦建設”。
“城市大腦”建設作為當下城市建設的聚焦點,已成為數字經濟時代城市發展的新趨勢。
如今,數據正在變成城市發展非常重要的新資源。“城市大腦”是基于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城市運行生命體征感知、公共資源配置優化、重大事件預測預警、宏觀決策指揮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和開放創新平臺。
我省各地因地制宜發揮特色優勢,建設“城市大腦”,推出一批慧政便民利企的智慧應用,打造了不少應用場景,如合肥市“交通超腦”、蕪湖市基層綜合服務平臺、淮北市數字治超、蚌埠市智慧教育等,推動社會治理能力不斷提升,提升了群眾“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
但應看到,“城市大腦”在建設發展中,也面臨著可持續性、可增長性、可成長性挑戰。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我省各市在建設“城市大腦”過程中,存在碎片化建設、數據支撐不足、應用場景成效不顯著等問題,因此需要不斷改革完善、探索創新。
“城市大腦”在建設中充滿科技感的同時,也應當更有溫度、有生命力。“城市大腦”建設的核心應以人為本,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站在企業和群眾的角度來謀劃“城市大腦”建設,圍繞衣食住行、業教保醫等方面的問題持續推進改革,持續推動城市治理流程再造。
建設“城市大腦”,打造智慧城市,應加強統籌調度,并整合資源,打破數據壁壘,使各部門保持上下聯動、高度協作,實現治理方式的優化升級,形成各層級、各部門的“大合唱”。
同時,要堅持創新驅動,推動數字技術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向數據要動能、要產能、要效能,將“城市大腦”建設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提升有機結合。
用好數字技術,不斷創新理念和應用,必將釋放更多數字紅利,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相信未來的“城市大腦”,會使便民服務更加精準、城市治理更加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