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從30畝變為40畝,遷出城市建成區,獲得更大發展空間,對于威勝利工程有限公司來說,騰挪的空間讓他們敢于投入智能化設備產線,穩定延續企業效益。而原先的用地,則可以用作城市建設。從2016年開始,合肥經開區在全省率先建立以“畝均效益”為核心的企業績效綜合評價制度,通過措施激勵和差異施策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重點開展低效土地、低效企業、低效廠房處置工作,促進企業提質增效及土地集約利用,有效推動開發區高質量的增長、有效益的速度、綠色創新可持續的發展。
利用低效用地建設的合肥智能科技園
挪出空間和信心
“我們廠區搬遷后,增強了在經開區進一步投資發展的信心。”威勝利工程有限公司總經辦主任馬春軼7月27日介紹,今年6月21日,該公司搬遷后建設的智能化新產線順利投產。
該公司由瑞士VSL國際有限公司與中國合肥四方交通機電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于1997年8月合資設立,注冊資本186萬美元,初期項目位于合肥芙蓉路北、寶塔路西的民營園,占地30畝,總投資180萬美元,主要從事橋梁預應力后張法群錨、附屬部件及相關設備,橋梁結構塑料橡膠制品,系統模板,預制擋土墻,巖土錨等制造、銷售和安裝。企業連續多年稅收超千萬,連續3年畝均效益評價均為A類企業。
“原來的老廠區周邊是醫院、小區,隨著城市發展,大貨車運貨都不方便了”,馬春軼說,同時行業的轉型升級,威勝利也需要將產線升級成智能化的,但老廠區的諸多限制讓他們“一直有顧慮,不敢投資建設”。
2016年,合肥經開區在全省率先提出“畝均論英雄”,建立企業績效綜合評價制度。2018年12月,威勝利提交收儲申請,退地外遷,土地由合肥市土地儲備中心收儲。為協助企業外遷,經多輪篩選、協調,合肥經開區創轉升辦與投促局及建發局最終選址合肥紫石路南、月臺路以西原力邦合信(40畝)用地。當時,力邦合信項目因募投資金失敗、訂單流失已向合肥經開區管委會申請用地退回。在充分溝通和實地查看后,2019年8月,威勝利與合肥經開區管委會簽訂新廠區投資協議,投資建設年產400萬孔錨具項目,項目總投資5億元。項目包括新建廠房及生產輔助設施,搬遷現有生產線,新增數控機床等生產設備,從事橋梁建筑、LNG儲罐和風電塔等預應力錨具產品研發、生產及施工,達產后,年產值1.3億元、稅收1370萬元。2022年3月,威勝利公司紫石路廠區正式開工建設,并同步啟動了搬遷工作。7月20日,該公司芙蓉路收儲地塊30畝完成凈地交付。
“威勝利退出的土地,下一步計劃作為城市服務設施用地,增添和補充更多服務功能”,合肥經開區經濟發展局副局長徐向東介紹,威勝利是該區企業土地“退二進三”和“退二優二”的典型,不僅讓企業自身發展得到更大空間,也使得合肥經開區建成區城市發展得到更多空間。
盤活低效地建設的大眾安徽生產基地
一企多策盤活低效用地
除了搬遷獲得新發展空間,低效用地的盤活,也是區域發展增添新動力的關鍵。
徽商集團下屬3家企業在合肥經開區有3宗項目用地,總計89.55畝,分別位于合肥市丹霞路北側(11.75畝)、方興大道南側(48畝)和天都路東側(29.8畝),均屬于低效工業用地。《合肥市批而未供、閑置和工業低效土地全域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出臺后,經開區依據行動方案精神,與徽商集團就3家低效企業按照“一企多策”處置模式達成了共識。
丹霞路北側11.75畝項目用地,隸屬徽商集團下屬的安徽省化輕工總公司。項目用地由經開區整體收回,土地收回價格執行合肥市現行工業用地最低價(25.6萬元/畝),土地收回協議已簽訂。用地收回后經開區有意結合周邊工業用地,整體規劃打造新型工業園區,提質增效。
天都路東側29.8畝項目用地,隸屬徽商集團下屬徽商物流公司。徽商物流公司結合自身優勢,新增投資1.6億元,建設中央廚房綜合物流基地項目,新項目已與經開區簽訂投資協議,近期開工建設。
方興大道南側(48畝)項目用地,隸屬徽商集團下屬合肥天恒肉類食品有限公司。天恒肉食公司以經開區產業發展為導向,計劃通過與戰新企業共建/定制模式建設新型工業園區,圍繞經開區戰新產業強鏈補鏈,轉型升級。
“‘一企多策’處置模式,通過創造性開展‘三地聯動’工作,既收回低效閑置土地,又達到了土地節約利用最大化;既增加新投資,又達到了畝均效益最大化;既盤活低效用地,又達到了戰新產業強鏈補鏈最大化。經開區將繼續以低效土地、低效企業、低效廠房的積極處置為抓手,助力全區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徐向東介紹。
政策指引 創新管理
7年來,實施“畝均效益”為核心的企業績效綜合評價制度,讓合肥經開區綜合發展質量穩步提升。2022年,在全國200多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中,合肥經開區晉級第六位、中西部首位,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37.6億元,總量居合肥市第二位,發展增速居合肥市第三位。
徐向東介紹,2016年1月,合肥經開區出臺了加快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的“465行動方案”,提出了新發展階段推進轉型升級的戰略部署和制度性安排。2016年12月進一步出臺了《工業企業績效綜合評價辦法》等四個配套文件,并于2020年予以修訂和完善,在全省創新性實施“畝均論英雄”改革,力爭在內涵提升和集約集聚上求發展,在“畝均產出”上做文章,走出一條既有速度又有質量和效益的轉型升級之路。
自2016年起對企業分類實施差別化措施,合肥經開區按照“有扶有控、有保有壓”的原則,建立起“退低進高”、“退劣進優”激勵機制、倒逼機制和服務機制。該區支持A類企業加快發展,給予土地使用稅、擔保費、固定資產投資等一次性財政獎勵政策扶持,優先保障用地、用能、用電、用水、融資需求;對B類、C類企業實行財政、融資、用地、項目等方面差別化措施,鼓勵B類企業改造提升、倒逼C類企業提質轉型、并購重組,引導企業騰出空間資源。
同時,針對低效用地處置,該區對未履約項目加強監管,聯動執法綜合整治低效企業違法建設違規租賃,引導優質企業收購和租賃低效土地,與法院聯動推介招商或國有平臺參與低效土地競拍再利用,支持異地重建從而讓土地增值和企業發展雙贏等。如:支持日立建機科學規劃產能,退低進高,收回日立園區土地724畝,引進哈工大機器人集團、龍訊半導體等戰新龍頭企業;如支持雪祺電氣收購兼并鄰近公司的100畝低效用地和廠房,建設70萬臺對開門大冰箱項目;引薦海爾盤活濟鋼日力327畝低效用地,建設海爾300萬臺滾筒洗衣機和150萬臺商用空調及海爾產城融合示范基地項目;引薦江淮大眾汽車加快盤活周邊1500畝用地。
2016年~2021年,合肥經開區規上工業畝均稅收年均增長17.8%,畝均營收年均增長24.5%;畝均利潤年均增長13.8%。高新技術企業數年均增長44%;省級以上研發機構數年均增長12.1%。截至目前,該區已累計盤活低效用地8000余畝。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郜征 通訊員 李長龍 圖片由合肥經開區黨政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