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萬多平的展廳里Citywalk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你見過“四季豆”的種子嗎?想“騎行去月球”嗎?想看會折紙飛機的機器人嗎?8月2日,合肥市科技館新館(自然博物館)面向公眾開展壓力測試。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搶先探訪場館,快來跟隨記者的腳步先睹為快!
探秘:“零距離”探索自然與科學
蜀西湖畔,遠遠望去,合肥市科技館新館造型別致,呈現逐層穿插的階梯狀,形似“智慧盒子”。步入館內,一座巨大的銀色球體吸引眾人目光。
渡渡鳥、開普獅、南極狼、猛犸象……走進自然展廳,數個已經滅絕的動物組成的模型陣列前,不少觀眾駐足端看。自然展廳以“每個生命都是奇跡”為主題,栩栩如生的野生動物模型,將世界典型自然景觀進行了場景復原,帶領觀眾探索不同物種的獨特生存技能,揭秘非洲稀樹草原上獵豹與瞪羚之間的“生死時速”,感受生物多樣性之美。
“從來沒見過這么多種子,好多都是我第一次見到。”植物的“諾亞方舟”展陳上,191種大小不一、形形色色的種子讓金同學大開眼界。而在“度·量”展廳,一臺炫酷的自行車,讓孩子們躍躍欲試。利用齒輪的嚙合原理,小齒輪帶動大齒輪達到減速的目的,最終實現眾人接力“從地球沖向月球”的目標。
“給我陽光我就轉”的門多西諾電機、伽利略理想斜面實驗、“鎮樓神器”風阻尼器,利用機械能原理隨風舞動的紗巾……一個個科學現象,都能通過展品的互動設計找到答案。在能量展廳,力、聲、光、電磁、熱、粒子運動等科學知識巧妙融入到場景中,為觀眾帶來沉浸式科學漫游體驗。
體驗:小屋“親歷地震”、眩暈體驗模擬救援
“這個房子很神奇,外表看上去和正常的沒有什么兩樣,但進去之后身體保持不住平衡,人感覺暈暈的。”胡同學告訴記者,在“安·危”展廳,他首先注意到了這座“歪斜的房子”。原來是因為,災害中有的房屋雖然倒了,但其結構沒有損壞,當救援人員進入屋內時,盡管地面已經有十幾度的傾斜,但墻面還是垂直的,視覺和前庭感知起沖突,使大腦一時得不到正確判斷,產生眩暈失衡的感覺。
而在地震體驗小屋里,這里被裝飾得像真實房間一樣,設有桌椅等。不同的是,體驗開始后,觀眾很快就能感受到地板顫動,腳下搖擺,身體也不由自主地隨之晃動。在這個空間里,觀眾可以依次體驗1-8級地震。“模擬地震體驗時做了心理準備,但真正來臨時依然感覺到強烈的震撼。”一位學生家長表示,“安·危”展廳很有意義,讓青少年直觀感受可能面臨的危險,同時也能憑借知識與技術進行有效應對、化險為夷。
此外,記者看到,新館充分利用館內的公共空間,打造了一批公共空間展項,滿滿“工業風”的蒸汽機車、折反射構建的鏡子迷宮、奇妙的旋轉之美……觀眾不僅能夠在展廳內,也能在公共區域獲得新奇的科學體驗,徜徉在科學的海洋中。
創新:90%以上展品具有交互性設計
合肥市科技館新館共設有“好奇”“自然”“我們”“安·危”“度·量”“楊振寧陳列館”“能量”“工具”“連接”“智·造”“數學”等11個常設展廳。從自然到科學再到技術,串聯起一到四層的觀展線路。區別于傳統自然博物館靜態展示的方式,科技館中的展廳將充分發揮展品設計上的優勢,將場景與互動展品充分融合,給觀眾創造出 “動靜結合”的參觀體驗,從而實現展品“寓教于樂”。
據介紹,目前新館有1000多件展品展項,相比較老館而言,翻了一番還要多。不僅數量上增加了,功能和主題也更加豐富,原創展品也大幅提升。合肥市科技館展品研發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新館延續了老館對展品原創度的注重,此外,館內90%以上的展品都具有很強的交互性,觀眾可以直接操作互動,“親身體驗更能激發觀眾探索的興趣,展示效果也更好。”
此外,新館布置了飛翔球幕影院、全息劇場、4D動感影院等3個特效影院,以及10間科普教室。近日,科學劇場即將上演精彩的科學表演,這里有兩彈一星精神、元素們的派對、森林動物的審判記、神奇的DNA生命密碼、出逃的生活垃圾……劇場和表演的“碰撞”,觀眾們將收獲美妙的觀演體驗,領略科學與藝術的有機融合。
攻略:本周末開放壓力測試名額1萬人
“新館大到超乎想象,一天時間都不夠用,準備二刷。”大二學生史澤輝表示,每個展廳都可以“邊玩邊學”,而且還有工作人員詳細專業的講解,這讓他對身邊的科學現象有了更深的認識。此外,市民陳先生表示,好奇展廳趣味性強,是適合“遛娃”的新“打卡點”。
據了解,合肥市科技館新館將繼續于8月3日、8月5日、8月6日開展三次壓力測試,8月4日閉館調整一天,周末兩天開放名額分別為4000人和6000人。場館每天開放時間為9:00-16:30(16:00后停止入館)。
測試期間,市民可通過“合肥市科技館”小程序提前三天預約。預約成功后,由新館北廣場到達北門廳安檢區,安檢通過后,憑本人預約二維碼由閘機掃碼檢驗進入。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吳夢君 實習生 岑富葉 姜英杰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