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譚東辰昨天做的沖浪紙飛機,改進了不少。”“翼展再大一點,重心再低一點,翼面平直一點,這次的平衡點找得很棒。”已是夜里11點多了,安徽大學“農民之子”支教隊成員仵楊與阜陽市程集鎮王灣小學教師魏占東仍在微信上聊得熱火朝天。兩人就學生制作的“塔吊”“機械狗”“繪畫機”“自動澆灌機”討論著改進意見。這是一段農村小學和大學之間的“科技奇緣”,到今年暑假,這項科普支教實踐活動已經進入第7個年頭。
促成這段奇緣的不只是安徽大學“農民之子”協會支教隊,還有來自阜陽師范大學的“奔御風”支教隊和小鎮少年計算機教育聯盟。陸續來的大學生志愿者們,為這所僅有249名學生的農村學校,帶來了科技創新的勁風。暑期,志愿者們來到學校,和小學生面對面交流;開學過后,交流又轉到手機上、電腦上,進行“云輔導”。
從人工智能機器人編程社團成立,到樂高和競技類游戲課程;從編程到搭建、從設計到操作,大學生志愿者們設計的課程都與王灣小學的科學課緊密聯系,指導小學生們參與各種項目訓練和各級各類機器人比賽,捧回大大小小的獎狀和獎杯,爭得了一個又一個榮譽。
據王灣小學校長任麗介紹,學校以前師資有限,“我們很想從小就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但是學校的條件受限,科普教育大多圍繞如何愛惜糧食、改造農具、變廢為寶等手工實踐課程開展。大學生志愿團隊進駐學校后,帶來了無人機、機器人,開設起人工智能與編程課,讓農村孩子也有了與科學親密接觸的機會,提高了農村孩子自主探究能力和科研能力。”任麗說。7年前,這些大學生志愿者們因為參加暑期社會實踐而和這所小學結緣。沒想到,這項科普支教活動并沒有因為暑期的結束而結束,反而一直延續下來,參加志愿服務的隊伍也越來越壯大。
即將步入初中生活的六年級學生賈瑩告訴記者,自己小學階段最難忘的經歷就是參加阜陽市科技創新大賽并獲獎。“多虧了阜陽師范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王毅恒老師的指導!”賈瑩說,真的很感謝王老師和那些志愿者哥哥姐姐們,他們不僅教會了自己很多編程知識,還和自己在生活中成了好朋友。
(記者 陳婉婉 實習生 呂子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