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筐圓實驪珠滑,入口甘香冰玉寒。正值盛夏,一走進包河大圩、廬江同大等葡萄種植大鎮,摘一顆葡萄入口,香甜的汁水溢滿口腔。
近年來,合肥市不斷改良葡萄品種,更新栽培技術,通過辦節會促進產業發展,葡萄已是合肥市果樹產業中僅次于草莓和桃之后的第三大水果,成為合肥市現代都市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之一。
據統計顯示,2022年,合肥葡萄種植面積超過4.4萬畝,產量超過8.2萬噸。
又到葡萄飄香時
7月22日,一走進包河區大圩鎮,目之所及,一排排標準化葡萄大棚整齊排列,一串串葡萄掛滿枝頭。微風輕拂,清香四溢。
在高大姐葡萄園,前來采摘的市民絡繹不絕,大圩葡萄種植第一人李勇的手機鈴聲也響個不停,都是客商打來的電話。
“今天剛有一個客商說要采購6000斤葡萄,我都婉拒了,因為九成葡萄都供市民采摘。”李勇忙得大汗淋漓。
李勇種植了近20畝葡萄,擁有甬優、醉金香、妮娜公主等品種,“今年氣候好,預計每畝葡萄毛收入3萬—3.5萬元。”
在另一頭的合肥鮮來鮮得生態園,親子采摘團正在采摘葡萄,夏黑、醉金香、巨玫瑰等品種非常緊俏。
生態園負責人賀明伍說:“今年我們有控產機制,畝產控制在3000斤以下,這樣種出來的葡萄口感更好。5個品種的葡萄每斤價格在15到30元不等。”
在長豐縣下塘鎮陶湖社區“優品農鮮”家庭農場,工人們采摘、分揀、稱重、包裝,一派繁忙有序、熱火朝天的景象。
“從6月份就開始賣葡萄了,夏黑最先上市,目前這個品種快賣完了,今年葡萄的產量很好,每斤可以賣到10-15元。”家庭農場負責人李峰說。
據了解,上世紀,合肥葡萄品種主要以巨峰等為主。進入2000年以后,合肥陸續引種了大量新品種。目前栽培面積較大的品種有夏黑、醉金香、巨玫瑰、玫瑰香、金手指、陽光玫瑰、美人指、紅地球等20多個,巨峰系品種仍占60%左右。
“最近幾年,夏黑、陽光玫瑰等發展勢頭較好,其中夏黑占比達到15%左右,陽光玫瑰10%左右。”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打造節會助力產業發展
7月22日上午,中國·合肥綠色大圩第二十一屆葡萄文化旅游節開幕。自2003年起,這項葡萄文化旅游節已經走過20個年頭。
作為安徽省最早發展鄉村旅游的鄉鎮,大圩鎮以“葡萄”為核心,集特色農業、文化旅游、環境人文建設為一體的綠色產業模式,成為全市乃至全省農業旅游的試驗田和樣板區。
今年,大圩葡萄文化旅游節還將舉辦游森林公園嘗大圩葡萄、大圩葡萄走進“芯屏汽合”園區、葡萄架下話振興、國際企業家友人暢游大圩、星月濕地帳篷露營打卡等活動。
除了大圩,義井、同大都有舉辦多年的葡萄節。目前,全市每年大小葡萄觀光采摘節有8個。合肥市葡萄生產注冊有品牌20余個,“大圩葡萄”、“同大圩葡萄”“黃麓葡萄”、“陶樓葡萄”都成為較為有名的葡萄品牌生產基地。
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以旅游節慶活動為載體,通過標準制定、渠道共享等舉措,實現葡萄精品化路線,成為葡萄產業的引領者和示范者,能更好地帶動農民增收增效。
高科技賦能葡萄種植
隨著產業發展的持續推進,標準化、設施化建設已經成為葡萄產業發展的“標配”。
2011年,賀明伍在大圩流轉150畝土地,用科技創新走高端精品葡萄路線。2012年,他采用平衡樹勢、綠色防控、生態循環等模式控產提質,并開創了“一畝地六棵樹”的種植法:1畝地種植6棵夏黑,每棵掛果約500斤,每斤采摘價不低于20元。
葡萄需要不斷補充營養和水分,賀明伍花費30萬元引進了一套進口的全自動肥水一體化裝備。智能肥水一體化中控室將水、肥料設置好,噴頭自動噴灑到葡萄樹下。
同樣,優品農鮮家庭農場由安徽省農科院園藝所全程提供技術指導,采用大棚稀植的栽培方式,通過肥水一體化滴灌控制系統,實現科學、精細化管理。
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獲悉,目前,合肥市主要栽培模式為避雨栽培,其中鋼架棚約占60%以上。隨著標準化生產新技術穩步推廣,省力化整形修剪、花果精細管理、果實套袋、肥水一體化管理等新技術廣泛應用,有力地促進了合肥市葡萄產業化標準化進程。
(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記者 周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