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早晚都聽到“噠噠噠噠”的聲音,有時夜里也能聽見,像一匹疾馳的馬從夢境穿過。往年也常聽到這樣的聲響,起初以為是鄰居的孩子在搗騰玩具槍。再聽,又覺得像老電影里的電報聲。
“噠噠”聲沒完沒了,讓人心里發慌。忍不住爬起床,走到窗邊,外面烏漆墨黑,聲響仍在持續,在寂靜中越發響亮,頗有彈性地抖動著。
聲音是從樹上傳來的。是啄木鳥弄出的動靜嗎?這樣高頻率快節奏的聲響,只有啄木鳥天生擁有的技能可以做到。想到可能是鳥發出的聲音,就不再覺得刺耳了,人也寧靜下來。只要是自然界的聲音,無論多么古怪我都能接受,沒有心理上的拒斥感。
后來看一部鳥類記錄片,啄木鳥敲擊樹木的聲音是“篤篤篤”,敲一會,停下來,過會再敲,與我聽見的聲音還是不同。
究竟是什么鳥發出這樣的聲響?烏鶇。對,準是烏鶇搞得名堂。烏鶇熱衷模仿,也許它原本想模仿啄木鳥的敲擊聲,把敲擊聲模仿成了玩具槍的掃射。這么一想就通了,再聽到“噠噠噠噠”的聲響,就不糾纏于“究竟是什么聲音”的疑問上。
但我還是錯了,烏鶇確實模仿過這種聲音,只不過它的模仿對象并非啄木鳥,而是另一種鳥——只在夜間活動的普通夜鷹。
我是怎么明白真相的呢?凌晨,像往常那樣被鳥鳴聲叫醒。在鳥鳴聲之外,是雨聲,每個早晨醒來,都是鳥聲伴著雨聲。第一聲叫醒我的鳥鳴是“噠噠噠噠”,響了一陣子,烏鶇那不負它“百舌鳥”之稱的嗓子拉開了,興致完全不受雨天的影響,模仿起左鄰右舍的腔調,煞有介事地哼著小調。
等等,怎么回事,這“噠噠噠噠”的聲音還在,時遠時近,如同和聲,伴隨著烏鶇的鳴唱。難道有兩只烏鶇一唱一和,不對,當這兩種聲音同步響起,就能聽出音色的差別,是兩種不同的鳥發出的聲音。
消失了的疑問又涌過來:究竟是什么鳥發出這樣的聲響?
手機就在床邊,拿過來,在瀏覽器里打上一行字:什么鳥在清晨和夜晚發出噠噠的鳴叫聲。
這個辦法既便利又笨拙,因為不能看到什么答案就信什么,要像破案那樣,尋找蛛絲馬跡,一條一條驗證,多方核實,再加上自己的判斷,最后得出結果,而這結果也不一定準確,還得在日后的觀察里加以確認。
搜索之后發現,與我發出同樣疑問的居然有很多。在相似的問題下面,有人給出了答案,說這是普通夜鷹,也叫夜燕,夜行性的鳥,“入夜后開始活躍,像機關槍掃射似的叫個不停。”看描述和我聽見的極為相似。接下來就是聽音辨識了,在瀏覽器里打上“普通夜鷹的叫聲”,跳出幾個視頻,逐一點開,果然和我聽見的如出一轍。
以人對鳥的慣性審美來看,普通夜鷹的形象實在說不上悅目:短足,闊嘴,嘴角還長了細刺樣的胡須,半瞇著眼,像是身披蓑衣于河邊垂釣的老翁。
普通夜鷹的生活習性和貓頭鷹接近,白天懶洋洋,萬事不上心,到天黑就來精神了,開始它謎一樣的夜生活。
夜鷹的捕食是在飛行中完成的,它的大嘴此時發揮了作用,簸箕樣張著,空中的夜蛾和蚊蟲躲避不及,呼呼進了它的嘴巴。
對了,普通夜鷹還有個外號叫蚊母鳥,因它出現的時候蚊蟲也出現了,開始騷擾人類的生活。古人以為那些蚊蟲是夜鷹的大嘴里吐出,這可真是冤枉了它,明明夜鷹的大嘴是用來吞吃蚊蟲,裹了自己的腹,也替人類消滅了害蟲。與其說它是蚊母鳥,不如說它是滅蚊鳥。
我沒見過普通夜鷹。以我這眼神,就算白天在林子里碰到,也會把它當做凸起的樹結疤。它有很逼真的偽裝色,身上的羽毛與樹皮渾然一體,再加上紋絲不動的閉目打坐功,使得它即使在人跟前,也形同于無。
在我生活的周圍,還有多少鳥是不曾看見和認識的?希望還有很多,希望每天走在路上,即使是一條再熟悉不過的路,也仍然可以有新鮮的、陌生的遇見,讓這些遇見成為生活里的光亮。平淡無奇的日常,因為這樣的光亮,也就有了瞬間離開地面,與鳥一起飛翔的片刻。(項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