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每年器官捐獻少于100例,相對于人口來說,在國內其實算是捐獻數量偏少的省份。”6月11日為“中國器官捐獻主題活動日”,9日上午,中國科大附一院舉辦“中國器官捐獻主題活動日”義診,多位移植專家現場義診和健康宣教,數位市民現場登記成為器官捐獻志愿者。該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劉連新教授表示,希望器官捐獻這一人類善舉讓更多人了解,讓生命得以延續。 當日,該院還成立了“施予受志愿服務隊”,致力于做器官捐獻的宣傳,讓大愛傳播。
6月9日上午,25歲的段先生也來到義診現場。“相對于5年前,我現在可以說是得到了重生。”段先生此前有嚴重的肺部疾病,二級呼吸衰竭,“缺氧嚴重,呼吸困難,即使使用制氧機也難以呼吸。”痛苦中的段先生于2018年4月11日在中國科大附一院接受了雙肺移植手術,迎來了新生。
“心懷感恩,是有大愛的獻者給了我新生命。”移植三年后,經過評估符合要求的段先生也登記成為了一名器官捐獻志愿者,“是別人給了我新生命,我也希望能回饋社會,做點有用的事。”
當日,年輕的大學生小張,也現場登記,成為一名器官捐獻志愿者,“我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小張說,通過宣傳活動,他了解到了器官捐獻的知識和意義,“當晚期患者在治療無效的時候,器官移植是他唯一的希望。”
“對于終末期腎病患者來說,治療已沒有效果,延續生命的兩種辦法是透析和器官移植。”該院腎移植科主治醫師葉劍鋒介紹,做血液透析的病人每周要去醫院一到兩次,與透析相比,器官移植能極大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除了需按時服藥、抵抗力稍差外,和普通人群沒多大區別,可以正常的生活工作。
據介紹,目前僅中國科大附一院的等待系統中就有超過1000例終末期腎病患者等待移植,能進行移植手術的以親屬活體移植為主,每年200-300例,器官捐贈移植約幾十例,“還有大量終末期患者沒有合適腎源,只能繼續等待,不少患者在等待中離世。”葉劍鋒表示,這兩年由于知識的普及及宣傳,器官捐獻數量在逐年提高,但仍不能滿足需求。
在我國,每年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有30萬人,僅約1萬人可以幸運地接受移植手術。大多數患者依靠藥物和機器維持生命,甚至在等待中離世。
“器官捐獻是一項公益事業,延續生命,延續愛。”中國科大附一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劉連新介紹,我國每百萬人口的器官捐獻率其實不高,有些發達國家的捐獻比例是每百萬人口40例-50例,安徽省在國內也算是捐獻率低的,每百萬人口僅有個位數的捐獻,每年不到100例。他表示:“全球范圍內,即使器官捐獻率非常高的國家,也不能滿足受者需求,器官捐獻還需要宣傳與推行。”
據介紹,中國科大附一院是全國130家器官捐獻機構之一,2017年成立器官獲取組織辦公室,也是國內180多家器官移植單位之一, 是為數不多的具有心臟、肺臟、肝臟、腎臟、胰腺、小腸、角膜全部移植資質的醫療機構。2017年3月至今,該院共完成器官捐獻近300例,完成角膜捐獻近500例。實施2100余例腎臟移植、150例肝臟移植、80例肺臟移植、13例心臟移植和近500例角膜移植,成功幫助眾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重獲新生。
(方萍 方雯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