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落下帷幕。本屆文博會為期5天,共3596個政府組團、企業和機構前來參展。
本屆文博會安徽館以“創新安徽,美好未來”為主題,安徽展團119家參展企業集中亮相,除了彰顯徽風皖韻的徽文化,還重點展現了近年來安徽在文化發展中涌現的新企業、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等創新成果。
其中,“東方云”文化大數據平臺、極光之夜·大學生微電影嘉年華活動相繼亮相。
“東方云”文化大數據打通信息孤島
6月7日下午,“東方云”文化大數據平臺上線啟動儀式在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創新項目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東方云”平臺是對“智慧數字文物全鏈應用中心”項目內容的豐富和提升,由安慶市重點文化企業中古文物保護集團有限公司打造,通過國家文化專網,實現安全可靠的存儲、傳輸和調用。
同時利用區塊鏈底層技術鏈接區域內供給端(本地化數據庫)、生產端(文化數字化生產線)和需求端(文化產品體驗體系)。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為區域內文化數據、信息、產品等傳播、展示、交易提供精準服務。
建成后的“東方云”將區域文化機構信息、數據連成一個貫通的信息傳播、展示、交易體系,打通信息孤島,為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目前,全國的文化資源數據是分散在不同的文化機構或企業,以文字、音頻、視頻等不同形態存在。
“東方云”平臺作為中國廣電安徽文化專網重點支持項目,可以按照國家文化大數據統一標準,把不同領域、不同形態的文化資源數據關聯起來,把文化數據源和文化實體關聯起來,形成“東方云”數據源。
“東方云”平臺現已連接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紀念館、科技館、其它等八大機構,完成上百家文化機構的入駐與十多萬條數據關聯。
此外,該項目還將實現文物資源庫、創建文化數字全鏈產業基地30個以上,創造10萬個就業崗位;打破時間、空間界限,實現中華優秀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意性發展,大力推動中華文化的線上網絡傳播,帶動線下文創產業創意生產加工,最大限度滿足人民文化生活需求。
第六屆“極光之夜·大學生微電影嘉年華”亮相
6月8日下午,合肥易舍傳媒有限公司創辦的極光之夜·大學生微電影嘉年華活動在第19屆文博會主會場12號館參加發布會。
自2018年起,“極光之夜·大學生微電影嘉年華”頒獎盛典已連續舉辦五屆,始終堅持以“為懷揣電影夢的大學生提供舞臺”為主旨,歷經數年沉淀,不斷蛻變成長。
極光之夜在過去的幾年里,從第1屆的32所高校參與,到第5屆近10個國家,共計300余所高校,數量擴充近10倍;從第1屆的70余部作品,到第5屆的500余部作品。
相關負責人介紹,創立“極光之夜·大學生微電影嘉年華”的初心是希望愛好電影藝術的年輕人擁有一個簡單開放的創作平臺,打造一個當代大學生專屬的,讓藝術夢發光的地方。同時也為了讓喜愛微電影藝術的當代大學生有個自由的、展示的舞臺。
發布會現場邀請了歷屆參加極光之夜大學生微電影嘉年華活動的優秀學生代表,分別是第4屆獲獎團隊導演陳家操與第5屆優秀作品團隊導演江仁基。
陳家操團隊作品《洋洋的冬至節》榮獲第4屆極光之夜·大學生微電影嘉年華評委會特別關注獎,而江仁基團隊榮獲第5屆極光之夜·大學生微電影嘉年華評委會評選優秀獎。
發布會上,極光之夜大學生微電影嘉年華創辦人薛源介紹了第6屆極光之夜大學生微電影嘉年華極光之夜藝術創客空間。
極光之夜藝術創客空間通過與全國高校相關專業合作,提供大學生實習就業崗位,形成專業人才產業集聚,為相關產業不斷注入新鮮血液,同時聚集全國高校相關專業學生,孵化大學生新文創產業鏈創業團隊從而產生業態聚集,培養新銳電影人,利用微電影短視頻制作促進傳統影視相關產業發展,以便更好地提升地域文化品牌軟實力。
(安徽商報融媒體見習記者 徐宏博 記者 常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