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堂書法課,學習非遺文化、掌握勞動技能……5月31日,“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安徽主題采訪團走進六安市皋城小學,看孩子們“跳”出課本,來到“實踐大課堂”,拾級而上,在探索中提升綜合素養。近年來,六安市著力描繪教育事業新藍圖,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上好學”的愿望得以實現,群眾對老區教育的滿意度、獲得感、幸福感提升,教育事業發展正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同向而行、同頻共振。
下午四點多,皋城小學操場上一群足球小將正跟著體育老師練習運球技巧,教學樓里,閱讀鑒賞課也在同步進行;輪滑、古箏、陶藝、烹飪、少兒戲劇、創意美術等課程成為自選項,深受學生們的喜愛。“至美果蔬園里”里,在孩子們的精心照料下,桃子、番茄、芭蕉長勢喜人。“以勞動課程為突破口,學校采用更‘花式’的內容,更‘多元’的評價,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六安市皋城小學校長汪麗莉告訴記者,孩子們在動手實踐的同時,看到結出的果實,更收獲滿滿的成就感和責任感。
此外,學校打造富有特色的“1+1+N”課后服務模式,即中午午休后“免費托管一課時”、下午放學后“普惠托管一課時”的托管服務和“N種素質拓展一課時”,目前已提供40余項個性化課程。汪麗莉介紹,自2021年秋季學期開始開展課后服務,在完成作業輔導和答疑解惑的基礎上,學校充分結合社團活動,努力滿足學生多層次興趣和需求,多維度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讓教育有品質更有“溫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近年來,六安市著力補齊教育短板弱項,推動老區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努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奮力實現不掉隊趕上來的目標。“概括來說就是七個‘補齊’,即補齊領導機制短板、育人方式短板、農村教育短板、結構短板、城區短板、隊伍建設短板和理念短板。”六安市教體局局長劉玉紅介紹,為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全市加快主城區公辦幼兒園、公辦義務段學校建設,公辦園數量從7所增加至65所,新增公辦園位1.55萬個;新建、改擴建義務段公辦學校20所,新增學位約1.5萬個。
當前,六安市持續打造“紅色六安 傳承有我”教育品牌,舉辦全市小學生輪滑比賽、全市中小學乒乓球聯賽等賽事活動。創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等傳統特色學校148所,獲評安徽省首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8所。成立各類藝術社團3300個,遴選市級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13個,省級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1個,全市734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后服務實現全覆蓋。
教師始終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近年來,六安全市統一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建立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周轉池,實施編制動態管理。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全市交流輪崗中小學教師達1.8萬人次。推動中小學正高級教師評審工作,51名教師獲評正高級職稱。全市教師隊伍不斷壯大,城鄉間師資差距不斷縮小,教育隊伍的活力進一步增強。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2023年,老區教育積極回應“時代之變”,繪就教育改革發展新畫卷。六安市將全面落實德育鑄魂、智育提質、體教融合、美育熏陶、勞動促進“五大行動”,提高育人質量,奮力推進教育事業邁上新臺階。(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吳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