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上午,安徽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介紹3年來安徽氣象高質量發展的推進情況。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從發布會獲悉,3年來,安徽上下瞄準服務保障現代化美好安徽的戰略目標,對標“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戰略任務,加快建設適應安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要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氣象高質量發展水平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暴雨預警準確率提升至90.5%
過去3年,我省建成綜合立體智能協同的精密氣象災害監測網,建成了“數算一體”的氣象大數據云平臺,高性能算力提升12倍、省內通信帶寬提升5倍。安徽省氣象局局長胡雯介紹,最近3年來,安徽氣象高質量發展水平穩居全國第一方陣,2020年到2023年分別列全國第7、第10、第7位。
安徽多要素網格預報產品分辨率達1小時、1公里,暴雨、強對流預警信號精細到鄉鎮,暴雨預警準確率由86%提升至90.5%,強對流預警提前量由38分鐘提升至41分鐘。晴雨預報準確率穩定在90%左右。2022年獲全國智能氣候預測技術大賽團體第一。
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號7.2萬次
數據顯示,我省成功應對2020年全流域洪澇、2021年“煙花”臺風、2022年嚴重干旱等災害,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切實發揮重要作用。并成功應對2020年全域性大洪水、2021年“煙花”臺風、2022年伏秋連旱等重大自然災害。強化流域防汛抗旱氣象聯防聯控機制,相關做法得到中國氣象局肯定并全國推廣。累計向省委省政府提供決策服務材料486期,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號7.2萬次,覆蓋氣象災害防御責任人1.4億人次。其中,2020年流域精細化氣象服務為全省打贏防汛救災保衛戰提供有力支撐,7個集體、18名個人獲省部級表彰。2021年,“煙花”臺風服務獲全國政務微博快速響應優秀案例。
“氣象+” 保障糧食生產“十九連豐”
通過與農業農村部門聯合,構建農業災害氣象風險預警五步工作流程,獲評中國氣象局創新工作。實施中國氣象局保障糧食安全智慧氣象服務試點,面向95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直通式氣象服務。在2022年伏秋連旱應對期間,組織開展超常規立體化抗旱人工增雨作業,作業量歷史同期第一,增加降水約14.3億噸,有力保障糧食生產“十九連豐”。
高速公路惡劣氣象條件監測預警能力位居全國前列。打造“公里級”的高速公路氣象監測網、站網密度全國最高,開展“分鐘級”的能見度預警服務。
氣象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不斷深化。合肥市成功創建省會城市中首個“中國氣候宜居城市”,17個縣(區)被認定為“中國天然氧吧”,聯合省文旅廳認定“避暑旅游休閑目的地”20個。24種安徽特色農產品獲評“安徽氣候好產品”。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周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