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女孩總以幾分鐘一次的頻率不自覺抽動脖子,還伴隨擠眼聳鼻等無意識動作,令其父母很是擔心,于是前來醫院尋求幫助。近日,復旦兒科安徽醫院(安徽省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任楊斌教授在門診接待了這名抽動癥患兒。
楊斌介紹,抽動障礙是比較復雜的慢性精神神經障礙疾病,多見于兒童及青少年,過去又稱為抽動穢語綜合征。主要表現為不自主、反復、快速、無目的地抽動,通過心理行為治療、藥物治療等,一般預后良好,但部分患兒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效果不佳,導致疾病發展至成年時期,甚至攜帶終身。
“抽動障礙分為短暫性抽動障礙、慢性運動或發聲抽動障礙、發聲與多種運動聯合抽動障礙三種。”楊斌介紹,短暫性抽動障礙表現為如擠眼、聳鼻、搖頭、聳肩等,少數患者可出現發聲抽動,表現為清嗓子、輕咳聲等。通常病情較輕,發病年齡在5~7歲左右。
慢性運動或發聲抽動障礙常表現為重復的某個固定的抽動動作,一般為單純的運動或發聲抽動,兩者不會同時出現,常發生在青少年時期或成年期,病程長達1年以上。
而發聲與多種運動聯合抽動障礙則表現為從頭面部擠眼、張嘴、聳肩等簡單的抽動表現,逐漸發展為肢體、軀干等復雜的抽動表現,患兒常出現走路轉圈、蹦跳、抖腿、踢腿、隨意觸摸他人等行為,嚴重時可出現不可控的自傷行為,如戳眼睛、拔牙齒、咬破嘴唇等。運動抽動和發聲抽動可同時存在。
“這名6歲女童患的是較為常見的短暫性抽動障礙,減輕壓力,均衡清淡飲食,多吃乳制品和蔬果,可以自愈。”楊斌建議孩子的父母,應減輕患兒學習壓力,幫助患兒多參與社交,保持良好心態,注意增加戶外運動,日常飲食需食物多樣,清淡膳食,少吃油炸及含糖高的食品,多選擇營養豐富的乳制品、新鮮多顏色水果等則可待自愈。“但也要注意觀察患兒情緒和行為狀態,如出現抑郁傾向、多動行為時,應及時開導患兒,必要時尋求專業醫生幫助。”
據悉,復旦兒科安徽醫院(安徽省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是安徽省醫療衛生重點專科、兒童抽動障礙協作組理事單位,醫教研三位一體,綜合水平較高,可開展3T磁共振、遺傳代謝血尿篩查以及兒童神經心理學評估及干預等,定期有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專家在科坐診,可以滿足兒童癲癇及共患病、兒童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等疾病的就診需求。
(汪曉翠 陳思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