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紅星
為鞏固“雙減”成效,2023年春季,合肥市縣兩級聯動,對全市校外培訓機構進行全時段、全過程、全覆蓋檢查,共檢查各類校外培訓機構1016所,查處違規機構16所,校外培訓治理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校外培訓機構治理不僅需要雷厲風行,更需要常態監管,且有章可循。去年12月,教育部等13部門印發《關于規范面向中小學生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的意見》,從頂層設計層面明確了設置標準,嚴格了準入流程,規范了日常運營,為探索校外培訓監管常態化邁出了關鍵一步。
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必須動真碰硬,這里有兩層現實語境:一是校外培訓此前野蠻生長,非重拳難以整治。特別是近年來,資本無序涌入校外培訓機構,尤其集中在學科類培訓領域,加重了學生負擔、增加了家庭教育支出負擔,嚴重侵害了教育的公益屬性,讓良心的行業變成逐利的產業。二是“不輸在起跑線上”的慣性思維根深蒂固,不少家長及社會人士對“強監管”也持觀望態度。事實上,在一些地方,隱形變異的違規地下培訓又浮出水面,甚至形成新的增量,并有相對穩定的需求支撐。如果此時的監管不能秉持“常”“長”二字,必會對沖校外培訓治理成效,影響“雙減”效果的成色。
加強非學科培訓機構監管,不僅對癥下藥,還要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幫助家長理性看待非學科類校外培訓,化解學生與家長擔憂“輸在起跑線”的焦慮情緒。呼吁家長遵循教育與成長的客觀規律,避免讓孩子盲目跟風。同時,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持續優化教學模式,保質保量完成體育課、美術課、音樂課等課程教學任務,滿足學生基本應試需求、個性發展需求,淡化非學科類課程選拔性、競爭性色彩,逐漸使非學科類培訓失去應試價值,回歸培養學生興趣愛好的初心。
整治校外培訓機構永遠在路上,必須攻堅克難、擔當作為,又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絕不僅僅是一場來去倏忽的“執法風暴”,校外培訓監管既要看存量,還要看增量,它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依然存在著深層次的矛盾和癥結,絕不是“點到為止”就能一勞永逸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風暴執法”形成全民共識之后,亟待走向常態監管的新階段。
只有監管“在線”,才能讓套路“下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