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69歲的六安市民邵興權和鄰居一起,像往常一樣來到六安市清水河社區老年食堂。中午11時,食堂準時開飯,他們打菜、盛湯、刷卡、找座位,不一會兒就吃上了熱氣騰騰的午飯。
“10元錢就能解決一頓飯,有葷有素,味道也很不錯。”邵興權高興地對記者說,“冬天這里還有小火鍋,好吃又暖和,而且只要三四十元,分量足夠兩個人吃。”
老年人多行動不便,買菜燒菜這樣看似平常的事,對他們來說并不容易。為了解決老年人就餐問題,去年以來,六安市積極推進老年助餐服務行動,全年建成城市老年食堂、助餐點154個,農村老年食堂、助餐點362個,助餐40萬人次。
“這里離家很近,走路不到10分鐘。自從這個老年食堂開張,我幾乎天天來。”邵興權說。據了解,六安市在設立老年食堂前,綜合考慮了人口密度、老年人口分布、服務半徑等因素,按照10分鐘就餐服務圈布點;新建的居住區,將助餐服務設施作為養老服務設施同步配建,老舊城區和已建成居住區,通過整合、改建、租賃等方式,將可利用資源改造為老年食堂、助餐點;農村根據人口集聚程度合理選點,在鄉鎮政府駐地的集鎮等處建老年食堂。
在清水河社區老年食堂的后廚,記者還看到兩臺智慧餐廚設備,只要將洗好切好的原材料放入機器,幾分鐘后一道美味佳肴就“出爐”了。六安市民政局副局長曹文斌告訴記者,該市在全省率先打造“智慧餐廚”,與烹飪機器人制造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向老年助餐機構推廣應用智慧餐廚設備,節約人力成本。同時,鼓勵廣大老年群體辦理銀行卡,享受繳費充值、線下刷卡就餐一體化服務。目前全市已有35%的老年助餐機構安裝了智能就餐支付終端,市級監管平臺可以實時查看機構助餐人次、消費情況。
“以前沒有老年食堂時,中午飯最難解決。子女都在單位,來不及回家做飯,有時候只能給我點外賣,又會擔心衛生問題。”在中市街道康樂社區的夕陽紅老年食堂,一位滿頭白發的老奶奶對記者說。
“明廚亮灶”是六安市打造老年食堂的基本要求。據介紹,該市老年助餐行動堅持公益屬性,合理設定供餐價格,助餐場所接受公眾監督,食品要留樣、采購要能溯源,把好原材料采購關。同時,全市民政部門會同市場監管部門定期組織檢查,查看食品經營許可證、工作人員健康證等,以及環境衛生、清理消毒、食材采購、食品留樣等情況,確保老人吃得安心、安全。
“今年全市計劃新增城市老年食堂、助餐點不少于45個,農村老年食堂、助餐點不少于183個。同時,依托現有的餐飲企業、單位食堂、社區活動中心等拓展、改建,降低建設成本,逐步將老年食堂、助餐點打造成餐飲品牌。”曹文斌表示,該市還將開展“物業+養老服務”試點,支持物業服務企業開辦老年食堂、老年助餐點;支持餐飲企業、商業零售企業和網絡訂餐平臺提供助餐服務,逐步實現城鄉社區有需求的地方老年助餐全覆蓋。(記者 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