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在池州市青山廟會的儺藝薈萃展演上,南山劉儺戲會表演儺舞《劉文龍·交戰》。
綿延的九華山脈孕育的白洋河自南向北蜿蜒流入長江,它靜靜地池州市貴池區梅街鎮源溪村。2月3日,農歷正月十三,晨霧漸散,徐村柯氏祠堂祈福儀式過后,男人們戴上儺面具,旗幟開道,向一株數百年的連理樹行進,源溪村朝社樹儺事活動正式開始。社樹邊,村民舉行祭拜,舞動錢傘,唱起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吉祥詞。接著縞溪金和縞溪曹2個儺戲會相繼進行朝社樹。
朝社樹是源溪村儺事活動的高潮,也是交通不便的山區一種變通的廟會形式。沿著白洋河往下走,在劉街社區,青山廟會便是當地最為著名的儺事活動。
2月5日,農歷正月十五,茶溪汪、蕩里姚等6家儺戲會依次穿河過橋來到青山廟會師。之后,由梅街鎮主辦的儺藝薈萃展演啟幕,儺舞《舞傘錢》《五星會》,儺戲《孟姜女·姑嫂行路》等輪番上演,廟會成為儺事活動和儺文化傳播的一方舞臺。
《論語》描述:“鄉人儺,朝服而立于阼階。”儺,作為先民驅鬼逐疫的儀式,曾遍布朝野,儺文化則貫穿了中國文明的發展史。2006年,主要集中在貴池區梅街、棠溪、墩上和里山等鄉鎮(街道)的池州儺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池州儺戲有13人獲評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有農民儺戲會34個,專題儺文化展示館1個,還有多個傳習場所。
2月4日,農歷正月十四,傍晚的貴池區墩上街道山湖村煙花爆竹聲此起彼伏。77歲的池州儺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唐茂華在高蹺馬儺戲表演現場來回指揮調度。與此同時,梅街鎮姚街村58歲的池州儺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姚家偉也忙著排練,他們有兩個節目要參加次日的青山廟會和儺戲展演。在梅街鎮源溪村,25歲的曹必冉已成為縞溪曹戲社的主力,爺爺是村里恢復儺戲的4個領頭人之一,曹必冉自小浸潤其中,他在黃山學院的畢業論文就是寫儺。
儺戲由各宗族代代沿襲而不外泄,保持著古樸、粗獷的原始風貌,被譽為“戲曲活化石”。近年來,池州市出臺一系列規范性文件,不斷健全非遺保護傳承體系。近三年全市累計投入保護資金400余萬元,組織專家學者深入農村實地考察,搜集整理數十套流傳在民間的儺戲手抄本,運用文字、圖片、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形式,建立較為完整的資料數據庫。未來將建設池州儺文化生態保護區,推動儺戲與文旅產業融合,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池州市梅街儺文化展示館展出的各種儺面具。
2月2日,在池州市梅街儺文化展示館,池州儺面具雕刻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姚維耘在雕刻儺面具。
2月3日,池州市貴池區梅街鎮源溪村縞溪曹朝社樹儺舞表演。
2月4日,在梅街鎮姚街村蕩里姚氏宗祠,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姚家偉(中)與村民排練次日將在青山廟會展演的儺舞《打赤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