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一市民劉先生購買了一套新房,然而,住進新房之后就被樓上的設備轉換層內的各種設備發出的噪音騷擾,多年未能解決。無奈之下,劉先生將小區開發商和物業公司起訴至法院。近日,經過合肥包河區法院法官的現場調查和調解,噪音問題終于得以解決。
夜間睡覺噪音不斷 男子起訴物業和開發商
事情要從2020年12月說起,當時劉先生購買了位于合肥市某小區位于21層的房屋,本以為能開啟美好的新生活,可裝修入住后,他的煩惱卻不期而至。
同棟22層為設備轉換層,空調多聯機組、生活水泵、消防水泵等設備同時運轉,發出的轟鳴聲嚴重超出了正常生活所能承受的限度。劉先生一家被噪音攪得日夜不得安寧。
劉先生將此事反映給相關部門,經環保部門聯系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出具的《檢測報告》顯示,夜間噪聲值遠遠超過了國家規定的標準。
劉先生曾多次向小區物業公司反映情況,可一直沒有解決。無奈之下,他將小區物業公司與開發商起訴至合肥包河區法院。
法官與多方當事人到現場感受噪音
近日,包河區法院立案庭副庭長陳思遠收到起訴材料后,深知問題的緊迫性,為了盡快化解矛盾糾紛,讓劉先生一家的生活早日回歸寧靜,她決定到小區進行調解,并邀請社區、開發商、物業公司負責人一同前往小區實地察看,爭取從根源上解決這起糾紛。
法官來到小區后,進入嘈雜的設備間里,感受設備運轉的聲音,仔細觀察設備的運行狀態,了解噪音的來源、音量大小、傳播情況,一邊察看,一邊與各方代表商討著解決方案。
“我們社區也很重視,多次組織房地產公司、物業公司、業主進行調解,但是對降噪責任的承擔問題始終未達成一致意見,分歧較大,沒能調解成功。”社區工作人員向辦案法官介紹道。
實地察看后,法官對案件情況有了更為直觀的了解,對案件事實把握得也更充分,于是趁熱打鐵,組織各方在社區就地進行調解。
減震隔音降噪 五項措施還業主安寧
“電梯和水泵房在設計、施工環節是沒問題的,也驗收合格了,不知道為什么會出現噪音?”開發商代表無奈道。
“我們多次聯系維保單位過來檢測維修,維保單位也采取了一些降噪措施,但是效果不明顯。”物業公司負責人說道。
法官向原被告雙方普及了噪聲污染防治法的規定,結合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雙方能清楚地明白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并引導被告要換位思考。
“噪音污染是四大公害之一,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甚至會影響身心健康,開發商和物業公司分別為建設者和管理者,都是噪聲污染的責任主體。”陳法官向各方解釋道。
最終開發商、物業公司認識到了自己的責任,均表示會積極解決噪音問題,還業主一個寧靜宜居的生活環境。
之后,各方討論解決措施,并經多次調整形成最終解決方案:被告對空調機組采取減震處理;對空調機組排風系統改造;在水泵房內裝設隔音板,并增加隔音罩;在水泵底部安裝隔振平臺;對空調制冷系統管道減震處理。
另外,被告表示在降噪工作處理完成后,將就地進行檢測,確保將噪音控制在標準范圍內。
“現在噪音小了很多了,可算幫助我們一家解決了這一‘老大難’問題,3年多了,我們一家人終于能睡個安穩覺了!”近日,在接到電話回訪時,劉先生感慨道。
(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張劍 許家權 通訊員 高燕利 蔣元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