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有地方說,苦有地方訴,理有地方講,事有人去做。”在淮北市相山區相南街道中城社區的“雷云說事拉理調解工作室”里,這4句標語十分醒目。
雷云,作為扎根于城市社區的一位調解員代表,既是“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也是淮北市唯一獲得此榮譽的調解員。
她所在的中城社區,是典型“村改居”社區,城市化進程中因拆遷補償引發的問題較多,社區鄰里矛盾、婚姻家庭矛盾、經濟糾紛賠償等不斷涌現,歷史遺留問題與現實利益問題交織,矛盾主體多元化、利益訴求多樣化,給基層治理提出現實課題。
為了充分發揮調解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第一道防線”作用,2019年,中城社區黨總支以為民服務解難題為抓手,以化解基層矛盾糾紛為著力點,創新基層治理模式,打造出一個以傾聽社情民意、傾心為民服務、傾力做實事解難題為主要服務內容的“雷云說事拉理室”。2023年3月,成功注冊為淮北市首個個人調解室——相山區雷云說事拉理調解工作室。
“雷云說事拉理室”由社區退休黨員雷云牽頭成立并擔任主任,組成人員共6人,吸納政法機關退休干部、社區工作者、知識分子和退役軍人等社會力量,充分發揮專業人才特長,建設多元化、多層次的專業調解隊伍。
“雷云說事拉理室”設立宗旨是“為民服務解難題”,通過用好黨支部、家庭黨校、說事拉理室三個平臺,引導居民依法維權、促進問題圓滿解決,構建出鄰里和睦的社區共同體,提升了社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為了讓居民隨時能在拉理室找到人、拉成事,“雷云說事拉理室”建立接事制度,“今日我值班”門牌每天亮明調解員身份,建立專門接事處事臺賬,并每周定期召開總結會議,對于未解決事項進行集體討論,將解決辦法及時反饋給居民。
在“拉理室”的記錄本上,他們平均每月議事不少于3件,最多時一個月議事11件。從小區沒有停車棚、小區改造過程中的排水糾紛,到哪家的核桃樹擋了市政工程的道、家門口的小公園打造……看著都是不太起眼的小事,疏通的卻是民心“堵點”。
不僅如此,他們還通過開展關懷孤寡老人、幫扶留守兒童、青少年心理咨詢和普法教育等活動,在化解基層矛盾、維護群眾利益和關心下一代等工作中做出了積極貢獻,受到了廣大干部群眾的一致稱贊。
“成立工作室的目的,就是讓群眾有事能說、有理能評、有苦能訴,從而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雷云說,她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總結提煉出“聽、查、理、法、訪”五字調解工作法,通過傾聽、調查、梳理、依法、回訪,實現矛盾糾紛全鏈條化解。
“工作室有傾訴、有傾聽,有律師、有記錄,在社區很受歡迎。”中城社區相關負責人說,目前,工作室已調處各類矛盾糾紛1000余起,調解成功率97%以上,有效地促進了社區的和諧穩定。(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