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輝超市副總裁、全國調改項目負責人王守誠
在中原小城許昌,從街頭煙酒店“望月樓胖子店”起步,胖東來脫穎而出,正在打破理論和現實的藩籬。這家僅有13家門店,足不出河南許昌、新鄉兩地的新“頂流”,2024年的銷售額達169.64億元,其中12月銷售額達到了20.41億元。
沒有零售業壓縮成本、打折促銷那一套,創始人于東來信奉“愛和自由”,堅持人性向善,且只做實體店,而且是很多人都不看好的零售實體店。它有自己的選品和定價理念。它的爆火“出圈”跟它的規模和盈利沒有關系,它靠服務、高工資、捐款出圈——從零售業出圈到服務業,又破圈到整個企業界。
胖東來用向善的價值觀、人本思想和共贏利他的理念驅動內外部資源。在同類的企業還在糾纏KPI考核的時候,胖東來已經實現了應對變化環境的情境管理。
中國線下商超在過去幾年進入分化期:傳統商超增長乏力和胖東來崛起,引發了一場中國商超向胖東來“學習”和“調改”的浪潮。
其中最著名的學習者是曾被稱為“超市之王”的永輝。從去年5月開始,胖東來開始帶隊“胖改”永輝超市。目前,安徽至少已有五家超市完成自主調改,分別是合肥東風大道店(合肥)、廬陽萬象匯店(合肥)、濱湖方圓薈店(合肥)、政務銀泰in77店 (合肥)、阜陽商廈中心店(阜陽) 。
永輝超市副總裁、全國調改項目負責人王守誠告訴元新聞記者:學習胖東來,最難的不是裝修,也不是調商品結構,而是調改“人的狀態”:
「調改最怕員工愁眉苦臉?!?/p>
「胖東來不是一種‘更有效率的商業模式’,而是一種理念。」
王守誠2017年進入永輝,曾歷任集群運營合伙人、福建省區人力資源合伙人,閩贛省區人力資源總監,上海省區總經理。
人性一旦向善,商業就會覺醒嗎?以下是元新聞和王守誠的對談:
調改
“最怕員工愁眉苦臉。”
《元新聞》:如果十分制,你給永輝的調改打幾分?
王守誠:五分。
《元新聞》:差在哪了?
王守誠:第一個是商品的品質。胖東來的采購非常靈活,他們是真的走出去采購;永輝要從強KA(KeyAccount重要客戶)模式轉過來,還需要一點時間。
第二個是人的狀態。如果簡單算人效(營收/總人數),胖東來是永輝兩到三倍。調改后也基本是我們兩倍。胖東來人效是6000元,我們非調改店2000元,調改店只有3000元。
《元新聞》:這種人的差距短時間可以彌補嗎?
王守誠:不容易。胖東來從文化理念到執行水平都非常高,員工非常專注和專業。說個簡單的,胖東來的普通員工一閑下來就自發維護超市衛生和商品,看到垃圾就撿,看到廣場車倒了就扶。這點我們管理層可能都做不到,再要求員工做,員工怎么能做到?
《元新聞》:調改中你最怕看到什么?
王守誠:員工愁眉苦臉。
震撼
“由內而外的自信?!?/strong>
《元新聞》:胖東來最讓你震撼的是什么?
王守誠:(胖東來)每一個員工跟我講理念,居然都是一致的,而且真的把他(于東來)講的那些東西都落實了。
《元新聞》:比如說?
王守誠:舉個例子,鄭州信萬店調改的時候,店里有十幾個企業、好幾百人,但我一眼就看出來誰是胖東來的人。
《元新聞》:有什么不一樣呢?
王守誠:自信,由內而外的自信。
曾經我一度認為胖東來店里穿黃色制服的是店長,因為那些黃色制服跟我講文化理念時發自肺腑,現場指導陳列也非常專業。我自然地覺得,這一定是管理層。結果最后才知道,他們就是普通員工。
真誠
“人只要品性不壞都可以帶起來?!?/strong>
《元新聞》:這種自信是篩選出來的,還是培養出來的?
王守誠:兩個都有,永輝調改也是兩步走。
記得東來哥(于東來)跟我說,他剛創業的時候,團隊學歷都不高,有個腿有殘疾,還有一個愛喝酒,但最后都成長起來了。
他跟我說,人只要品性不壞都可以帶起來。胖東來會給每個人三次機會,但我們永輝可能要給每個人五次機會。為什么多給兩次機會?因為我們管理層也不成熟。
另一方面還是要選拔。選拔過程中對文化理念的一致性要求很高。面試不光考核專業能力,還看你是不是真誠善良。
《元新聞》:怎么能看出人是不是真誠善良?
王守誠:這是專業領域,人力部門會360度畫像。但我想說,重要的是標準在改變。不是說你做店長十年了,店也做得不錯,你就行。你對胖東來的理念的理解和執行,能過關嗎?
《元新聞》:如果這個店長業績特別好呢?
王守誠:原來永輝是強KA模式。這也決定了,業績好可能不是你能力所至。
改變
“圍繞美好來做事情。”
《元新聞》:調改這么麻煩,于東來為什么愿意幫永輝調改?
王守誠:我首先要強調,不是合作,而是人家在幫扶我們。他的人過來幫我們,吃住都是自費。
東來哥做企業的訴求不是發展規模和利潤,而把員工幸福狀態作為企業發展目標。他就是那樣想的,很真誠的人,否則不可能影響那么多老板。以這個邏輯看,他更多的把胖東來看成一個學校、一個模板,用來傳播文化和理念。
《元新聞》:沒有任何商業上的訴求嗎?
王守誠:我的理解是,他想影響這個世界,把理念傳遞出去,你可以說這就是他的商業訴求。
《元新聞》:你覺得這件事能夠做成嗎?
王守誠:一開始我覺得挺難的,但后面好像也沒有那么難。
《元新聞》:想法為什么會變?
王守誠:工程是最簡單的,調商品結構也不難,難的是調人的理念,最難的是調管理層的理念。
記得一開始調改的時候,我跟一家店長說,這幾天生意太火爆,員工太累,今天就營業到7點吧。結果整個店的管理層崩潰了,說我們還要沖刺200萬業績,怎么能下班?我就得解釋,這家店要做十五年,不是一兩天,員工要慢慢的成熟。一開始我要花很多時間去講、解釋、溝通這些東西。
那為什么做著做著發現也不難?就是發現自己改變理念后,竟然可以影響到別人,身邊開始聚集志同道合的人。有些人一開始要離職,后來變成“我喜歡這件事,想要把這事做成”。
《元新聞》:在哪一個瞬間,發現想法變了?
王守誠:記得那次是從鄭州開車去西安,在黃河邊停了一會車,我突然發現,真的有人開始在黃河邊上自發的撿垃圾了。
我就覺得,可以啊,終于開始圍繞“美好”來做事情了。
后來有一次,我在一家調改店門口躲雨。下很大的雨,帳篷積了很多水。我們兩個保安,一個保安雙手扶著帳篷,一個保安拿著工具捅那個水,一個帳篷一個帳篷地清理,整個過程非常認真專注。穿著新襯衫工服,雖然淋濕了,但依然很帥。旁邊也有很多顧客在看。那一刻,我覺得很專業、很驕傲。當員工有品質感,發自內心熱愛的時候,他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漂亮的。
改變
“胖東來不是商業模式?!?/strong>
《元新聞》:于東來一直很強調“真誠”,要讓員工“幸?!?,但目的是不是就為了提高效率?
王守誠:錯。胖東來不是一種“更有效率的商業模式”,而是一種理念。這個理念的本質是成就員工,自由平等博愛。社會本來就應該這樣。你對員工好,是應該的,不是你對員工好,體現出你很棒。不是這樣的,你本來就應該發自內心的尊重人。
不是要利用這個(真誠),而要把應該做的事做下去,該做的做好了,員工自然就變得正直和成熟。
《元新聞》:但同時也會帶來商業上的成功?
王守誠:不是成功,而是稀缺。但未來不會是稀缺的。
《元新聞》:“員工幸福的狀態”是有成本的,超市要加人、加錢,又要裝修。
王守誠:有很多人不相信這個邏輯。說你對員工好,福利好,成就他,他就會把事情做好?這怎么可能?這就看你認同什么。我算一個簡單的賬,整體薪資提升30%到50%,人效能提高到三倍。
《元新聞》:有沒有這種情況呢?就是一個店長對手下越好,結果整體效率卻越差?
王守誠:我們不說下屬、下級、小弟、手下。這個話一說,就不是真正對一個人好。而是包含著一種交換關系,帶著這樣的心態,是做不好的。
新零售
“零售沒有新舊之分?!?/strong>
《元新聞》:馬云差不多十年前提出“新零售”,但銀泰商業、高鑫零售、盒馬鮮生已經被賣掉了兩個了。有人說,“新零售”破產了。你怎么看?
王守誠:零售沒有新舊之分。2017年、2018年,技術可以覆蓋很多東西,但最大的關鍵就是忽視了線下人和人情感的鏈接,我們以前被“新零售”帶偏了。
線下和線上區別無非是:線下提供一個真實物理空間、一個真實的人、一個情感的鏈接、一個有需求時可以差異化的匹配服務。
如果賣場冷冰冰的,只卷價格;人只盯著商品,快速取貨補貨,像洗手一樣,就沒有好體驗了。服務才是你線下獨特之處啊。
如果你對員工高壓管理,員工表現得那種冷漠,線下就成了一個沒有體驗的倉庫。
所以十年前大家去逛超市是個很有意義的事,我即便不買我也愿意逛,但現在這種情況消亡了。

(元新聞記者 梁巍 《風起“胖東來”》策劃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