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地區歷史悠久,人文厚重。東至華龍洞遺址再現了我省長江岸邊現代人最初的美麗家園;史前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考古發現,讓我們看到了古代皖南圖景;源遠流長的皖南古銅礦遺存,凸顯了安徽在我國青銅時代和長江文明史上的獨特地位;徽州文化、桐城派文化等地域文化,朱熹、方以智等先賢名哲,彰顯了古代皖南地區在哲學、教育、科技等多個領域的杰出成就和貢獻。省政協委員、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葉潤清今年在省兩會上帶來新的提案,建議做優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皖南文旅示范區。
“皖南地區在現代人起源,史前文化與中華文明起源,夏商周青銅文明,越文化、吳文化、楚文化,以及秦漢到明清等各個歷史時期都留下了異常豐厚,極具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化遺產。”葉潤清介紹,截至目前,皖南地區擁有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文化遺產各1處;全國歷史文化名城5座、名鎮7個、名村23個,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1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7處;安徽省省級歷史文化名城4座、名鎮6個、名村13個、歷史文化街區25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55處,同時擁有較完整的博物館、紀念館等文化場館體系和非遺傳承基地等優質文化設施。
“把皖南地區豐厚的歷史人文資源挖掘好保護好利用好,努力打造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區,讓游客在領略皖南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對于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安徽文化旅游強省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葉潤清認為。他建議,深入挖掘皖南地區文化資源的核心內涵和時代價值,運用考古學、文獻學、歷史地理學等多學科綜合研究,深入挖掘皖南地區文化資源的核心內涵和時代價值,為皖南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不僅古代歷史文化皖南地區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以來,皖南地區還形成了著名的新四軍精神和大別山精神,創造了大量工農業遺產。葉潤清建議,應學習借鑒良渚世界文化遺產、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三星堆考古研學旅游基地、上海中共一大會議舊址紀念館等成功經驗做法,充分發揮皖南文化遺產對于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的獨特優勢,讓社會公眾全面認識皖南文化遺產對于豐富中華文明突出特性、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用價值。
他還建議,全力推進皖南地區文物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推動文化遺產活起來。充分利用承擔“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重大課題和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等有利契機,不斷深化對皖南文化遺產基本特征和保護方式的規律性認識,分門別類、科學有序、統籌推進皖南地區在中華文明史、中國革命史、中國共產黨黨史和社會主義建設史等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包括世界文化遺產,國家文化公園,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等各類研學旅游基地建設和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與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同類型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通過由點及面、由重點片區到整體構建的方式,打造具有國內國際影響力的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區,不斷煥發皖南文化遺產的時代活力。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