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樂譜、不懂樂理,但在AI輔助下,就能“創作”音樂作品;網絡上不少“用關鍵詞拼湊”的AI文藝作品對原創者構成了傷害……今年的省兩會即將到來,省政協委員、安徽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黃鳳霞打算給上述現象提點意見,“人工智能與藝術創作可以實現跨學科的深度融合,但應加強人工智能文藝創作法律邊界界定,保護創作權。”
黃鳳霞(左)正在和學生交流。
自當選省政協委員七年以來,黃鳳霞充分發揮她的專業優勢,圍繞文化藝術、音樂教育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共提出《發展好地方紅色音樂文化 助推文化強省建設》《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建設》等提案23篇。黃鳳霞長期持續關注文藝事業的繁榮與創新發展,針對人工智能技術在文藝發展方面的影響,她去年開展了一系列的調研工作。
“文藝創作與當下流行的人工智能相結合的方式,能極大地增強文藝創作的深度、廣度?!秉S鳳霞告訴記者,人工智能文藝作品體現的先進性與優越性表現在短時間內能創作出大量文藝作品,可降低人力成本,精準模仿不同風格作品進行創作,創作出的文藝作品風格多樣。“人工智能對舞臺表達的聲、光、電及舞美等效果,能起到更科幻、更唯美迷人效果,給觀眾帶來視、聽全新享受。其數據利用、風格模擬等方面的優勢,不但能給文藝創作帶來了較大的助力,而且可以更好地傳承和推動中國文藝事業發展,彰顯文化自信。”
當然,人工智能對文藝創作也有不小的挑戰。黃鳳霞在調研中發現,人工智能通過精密計算、廣泛抓取,確實實現了快捷高效輸出,但其內容上的同質化和侵權現象也制約了人工智能文藝創作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原創作者的生存空間,對原創作者造成了傷害。“比如,人工智能創作的山水畫缺少線條虛化與寫實相間的空間想象;文學作品過于直白與簡單而缺少情感共鳴和文學審美;音樂作品中缺少地方特色和婉轉起伏韻味等?!?/p>
那么,如何讓人工智能更好地為人們服務?“文藝工作者的創作思路有時會需要人工智能的靈感點化,人工智能文藝作品可能缺失情感和內涵……所以,人工智能與文藝創作者‘擁抱創作’是相互彌補、相互進步的最好方式?!秉S鳳霞建議,可以在高校開設人工智能創作課程,加強文藝理論與人工智能技術復合型人才培養,讓文藝工作者與人工智能取長補短,更好地配合推動文藝事業發展。對于人工智能文藝創作的倫理挑戰和法律邊界問題,黃鳳霞認為,應加強人工智能文藝創作法律邊界界定,保護創作權?!氨热?,人工智能創作的作品需注明出處,對于雷同或近似風格作品,人工智能要顯示數量,從而減輕或避免侵權存在。同時,盡快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營造人工智能和文藝創作共生的環境?!?/p>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同時也是文藝創作者,黃鳳霞表示,未來將進一步加強學習、扎實調研,廣泛傾聽一線心聲,建言獻策,“我會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關注文藝事業的發展趨勢和動態,謀劃更好的對策和創新路徑,為推動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做貢獻?!保ò不丈虉笕诿襟w記者 姜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