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新聞聯播):安徽桐城是中國文壇“桐城派”的起源地,小城書香氛圍濃郁,民風禮讓謙和。城中心有一條六尺寬的小巷,見證了一段浸潤在中國人血液里的禮讓佳話。
安徽桐城地處大別山東麓,長江北岸。因適宜種植油桐而得名,至今已有1200余年建城史。小城之中,老街縱橫、小巷交錯,最負盛名的是一條只有2米寬、百米長的小巷:六尺巷。相傳清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家人和鄰居,因為砌院墻起了糾紛。張家人向在京城的張英寫信求助。張英回詩一首:“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奔胰耸招藕蠡砣婚_朗,主動退讓了三尺;鄰居見賢思齊,也退讓了三尺。本該是一面墻的地方,多出了一條供人通行的小巷,六尺巷從此美名遠揚。
300多年過去了,六尺巷的禮讓佳話至今仍影響著這座城市。桐城在基層治理領域創新形成了“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設立覆蓋基層單位的“六尺巷調解室”300余處,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地方品牌。
2023年,“六尺巷調解法”被寫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同年獲評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工作法先進典型,并入展楓橋經驗陳列館。中華民族禮讓、包容、和諧的傳統美德,正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