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安徽省工信廳發布《安徽省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7年)》(征求意見稿),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該《行動計劃》提出,通過對大腦、小腦、肢體、檢驗檢測四個方面的重點發展,到2030年,安徽目標建成國內有重要影響力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高地。
安徽省人形機器人多領域已有研發成果
據省工信廳介紹,我省人形機器人產業在整機、關鍵零部件以及人工智能算法等方面具備一定發展基礎,在產業鏈部分關鍵環節形成了一定技術積累。截至目前,涉及人形機器人高校院所研發團隊11個,產業鏈企業21家,其中合肥15家,蕪湖16家,蚌埠2家,馬鞍山1家。
基礎理論研究方面,中科大的仿生靈巧手、合工大的仿真系統與實時控制算法、安大的仿生機器人球形關節伺服電機應用基礎研究、安工程的人機自然交互與下肢外骨骼機器人等技術成果國內領先。
大腦方面,科大訊飛在國內率先拉通以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為代表的機器人“大小腦”到“肢體”運動控制的全鏈路。江淮中心開展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的人形機器人“智慧大腦”關鍵技術研究。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數據空間研究院,自研原子大模型 Atom,在全球開源平臺GitHub上獲得超過1.1萬星標,創建并運營國內最大的Llama開源社區,在“開源中國”專區排名第一。
小腦方面,江淮中心已建立人形機器人“小腦”智能控制平臺軟硬件框架。中科大在仿生機器人、智能驅動材料方向國內領先。合工大在驅動控制算法方面國內領先。中科深谷、合肥智能機器人研究院相關產品實現產業化。埃夫特正開展機器人低耦合實時操作系統研究,并計劃在人形機器人上應用示范。
關鍵零部件方面,中科深谷、埃夫特的驅動器、控制器,安徽大學、中科深谷、清能德創、清川電氣的伺服電機,中科院合肥物質院的柔性力敏傳感器、安徽埃力智能的智能力控傳感器、合肥海康威視的視覺感知系統、北方微電子的MEMS傳感器等已有成熟技術成果或產業化,國軒高科、盟維新能源等具備人形機器人動力電池研發轉化能力,中科院合肥物質院結構設計和合肥柔性科天智能柔性皮膚技術國內領先。
雖然我省人形機器人產業在創新資源、產業基礎、搶先布局等方面有一定優勢,但與北上廣深等地相比還有差距,存在創新成果有短板、創新生態未形成、統籌機制未建立等問題。
建兩中心三平臺 攻克關鍵技術
基于上述基本情況、存在問題,《行動計劃》(征求意見稿)提出,到2027年,圍繞“23456”目標體系,初步構建安徽省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和產業生態,形成產業化能力。
其中,我省將構建兩個中心,即合肥市研發制造與應用中心、蕪湖市關鍵零部件生產配套中心。建設三大平臺,即為人形機器人專設的省級創新平臺、融資平臺、招引孵化平臺。同時,我省將打造不少于4種型號有國內代表性的人形機器人整機。開發控制器、高功率密度高性能伺服驅動器和伺服電機、一體化關節、輕質靈巧手、電子皮膚等5類優勢部組件。推出面向制造、應急、商貿物流、醫療健康、家庭服務、文旅服務等六大領域場景的多類型人形機器人產品,形成示范應用。總體目標是,到2030年,我省人形機器人產業化進程加速,應用場景更加豐富,相關產品深度融入實體經濟,建成國內有重要影響力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高地。
根據目標,《行動計劃》提出我省人形機器人各領域發展重點,涵蓋整機、大腦、小腦、肢體、生態等方面。其中,整機方面,我省目標開發面向巡檢巡視、設備檢修等場景的多模態大模型人形機器人;面向國網、水務、石化等領域的特殊作業人形機器人;面向汽車、3C制造、鋼結構、光伏等領域的輕量化大模型人形機器人;面向家政服務、養老陪護等領域的智能機器人。
大腦方面,我省重點支持優勢單位開展“智慧大腦”研究,開發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多類型機器人“大腦”模型,開發通用智能機器人技術底座。
小腦方面,推動基于模型和基于學習的雙足行走運動控制算法成果轉化,重點發展對應技術路線的機器人超腦硬件控制系統及控制器等產品。
肢體方面,加快推動電機驅動、液壓驅動和材料驅動技術成果轉化,重點發展伺服電機、驅動器和高力敏觸覺傳感器等產品;推動一體化關節、輕質靈巧手、軟體手、柔性康復手套、雙足、電子皮膚等既有成果產業化。
檢驗檢測方面,重點推動國家人形機器人檢驗檢測平臺建設。
同時,我省將聚焦高端減速器、長續航動力電池、輕量化骨骼、肌電傳感器以及專用軟件等短板環節,采取定向招引、技術合作、引進團隊等方式,逐步完善產業鏈條。
此外,還將構建省級“創新平臺+產業基金+招引孵化基地”創新體系;建設人形機器人中試驗證、檢驗檢測、成果轉化等研制基礎條件;完善攻關、金融、人才等政策支持體系。
在關鍵技術方面,我省主要任務是重點攻關具身智能等先進技術,加速推進人形機器人創新平臺落地,大力推動系統集成部署能力提升。攻關方向包括“大腦”關鍵技術群、“小腦”關鍵技術群、肢體關鍵技術群、關鍵共性技術群。
重點產品方面,我省將培育攻關整機產品、夯實關鍵部組件、推動軟件創新。并在減速器、控制器、伺服機構、傳感器、能源動力、專用軟件等方面,進行重點攻關。
豐富應用場景 加速成果轉化
技術研發和轉化應用必須以場景為依托。《行動計劃》(征求意見稿)提出,我省將深挖場景需求。例如:在制造領域,組織國家級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逆向論證可替代工業機器人應用的場景以及智能制造非結構化場景,尋找場景應用方向。在民生領域,圍繞替代服務機器人,鼓勵公立醫院、康養機構、政務服務中心、文旅場館、科普教育等場所提出應用需求,打造人形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在特種領域,聚焦更智能、更安全、更全面及高適應性,在民爆、應急救援、特殊環境值守、巡檢、水務監測等方面,聯合開發應用人形機器人產品。以政府為主導,打造場景、技術、服務對接平臺,推動人形機器人產品進工廠、進生活、進險場。支持合肥等市舉辦人形機器人產業大會、博覽會等活動。
創新應用模式,我省將聚焦汽車首位產業以及3C制造等重點領域,采取“結對攻關”方式,組織個性化場景應用產品研發、驗證,形成工程化完整解決方案,打通開發應用“最后一公里”;支持人形機器人企業建設應用體驗中心,面向醫療健康、智慧養老、教育娛樂等消費領域,打造人形機器人應用“樣板間”,擴大產品消費和推廣。鼓勵創新產品進駱崗公園、科技館、規劃館、博物館、文化館等,設立人形機器人產品體驗區,支持企業參加世界制造業大會、科交會等展會,不斷優化產品體驗和應用深度。鼓勵合肥等市開展場景應用推廣試點,依托合肥市場景促進創新中心,開展場景應用研究試點,協力推進商業化進程。
我省還將依托人形機器人創新平臺,搭建研發、孵化、成果轉化服務平臺,組織技術、人才、資金、裝備、材料等各類資源整合,促進成熟產品和解決方案規模化落地。暢通研發單位、企業、政府、投資機構聯動工作機制,提高成果轉化實效。支持和培育人形機器人科技服務機構和成果評估機構,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沿途下蛋”。采取“一企一策”“小型供需會”等形式提高對接效果;聚焦我省技術儲備的優勢方面,加速關鍵部組件核心技術成果轉化進度,培育國內有市場競爭力的關鍵零部件企業,提高產品附加值。
推進集群建設 強化支撐能力
根據《行動計劃》(征求意見稿),我省鼓勵省內優勢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品牌和產品價值,提高企業綜合競爭能力,爭創 “鏈主”企業。聚焦驅動器、減速器、傳感器等關鍵部組件,鼓勵企業深耕細分領域,扶持一批專注細分領域、具有高成長預期的企業,形成更多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支持省內工業機器人龍頭企業提前布局人形機器人關鍵領域,不斷拓展高端業務范圍;精準服務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企業,實施“一企一策”定向支持,在基金、金融、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
發揮中科大、合工大校友會以及江淮中心的資源匯聚作用,梳理產業生態企業招引名單,力爭招引2-3家國內龍頭企業落地,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發展。借力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機電一體化協會等國家級商協會,依托恰佩克頒獎儀式等平臺,招引一批人形機器人產業配套項目。發揮優勢企業的帶動作用,培育或招引一批關鍵零部件、控制系統、算法軟件企業,打造全產業鏈生態。依托江淮中心等創新平臺,建立院士工作站,采取“一事一議”方式定向招引一批領域內的領軍人才、拔尖人才。
將人形機器人作為我省重點發展的未來產業之一,系統謀劃搶先布局。對標國際國內領先產品,按工程化思路布局我省人形機器人整機及相關核心產品,依托省人形機器人創新平臺,搭建“產業需求-技術突破-場景應用-產業鏈”完善的鏈條,結合我省機器人產業發展基礎和資源稟賦,引導人形機器人創新要素向合肥高新區、蕪湖鳩江區等機器人優勢集聚區聚集,立足中安創谷、合肥智能機器人研究院等產業園區,采取招育并舉、轉化孵化等方式,打造國內有影響力的人形機器人產業集聚區。逐步構建以合肥為核心、蕪湖為支撐的“兩中心”產業格局。即:合肥市研發制造和推廣應用中心、蕪湖市關鍵零部件生產配套中心。
支撐方面,我省將參照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組建模式,成立人形機器人產業化公司,優勢企業、研發機構、上下游產業鏈企業、有場景的國有企業共同參與,為產業鏈搭建、技術轉化、初創孵化、基金運營管理提供保障平臺。設立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人形機器人子基金,首期規模不低于5億元,省高端裝備主題母基金、合肥市、蕪湖市國資平臺、省屬有關國企、江淮中心以及上下游產業鏈企業等共同出資,重點支持關鍵部組件、整機、共性技術等方面的項目孵化落地。
發揮在皖高校院所智力支撐作用,鼓勵增設仿生學、運動控制、AI 智能等方向相關課程,培育研究型技術性人才等。發揮科大訊飛、清能德創等國家人形機器人標準委成員作用,積極參與國家、行業和團體標準的制修訂,推動我省人形機器人技術融入先進標準。
據悉,該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截至6月13日。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