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萬伏高壓釋放出8米長的電弧,“一路火花帶閃電”;“駕駛”時速300公里的“高鐵”,挑戰應對各種突發狀況;蒸汽時代的小火車,噴著白霧穿梭在聲光電現代高科技畫面中……你知道嗎,這些現象級網紅打卡點,都來自合肥市科技館的自主創新研發,在該館蜀西湖館區,展品綜合創新率約達55%,很多都是國內首創。
5月30日是第八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越來越多的家庭愿意走進科技場館,感受科技成果,引導孩子播種下創新的種子。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猶如飛翔的兩翼,科技強國需要兩翼齊飛、協同發展。
合肥這座科創名城,已成為全國科普展覽展品創新最重要的策源地之一,全國科普場館類業務的一半以上都被合肥企業收入囊中。
科創優勢推動了科普產業領跑,科普氛圍又培厚了科創土壤。
科普“頂流”,是科創名城的“有趣靈魂”。
網紅科普點“合肥造”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我館一樓將演示特斯拉放電。”提示音一播出, “人造閃電”前很快人頭攢動。
“長間隙音樂特斯拉放電”曾獲長三角科普場館“十佳展品”。合肥市科技館副館長羅季峰介紹:“特斯拉放電其實是一個傳統項目,我們黃山路館區也有,但到了蜀西湖館區,它成了現象級的網紅打卡點。”
奧秘在哪?
原來,新館設計方案中有一個全金屬外殼的球幕影院,展品研發部看到后“突發奇想”:這不就是個天然的法拉第籠嗎?上方的超高空間可以模擬云層放電,使放電效果極限放大。在請教了中科大專家以及反復研討后,一個特別炫酷的展品誕生了。
“建筑空間結合我們的巧妙構思,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創新點,也是別的場館很難復制的。”
除了“人造閃電”,蒸汽小火車也是“小紅書”等網絡平臺上爆火的“必沖”項目,開館至今已累計接待觀眾3萬多人次。
有趣的是,在設計之初,研發人員分成了兩個技術“流派”:“電機派”和“蒸汽派”,電機驅動加白霧效果,成本低、易實現,而要復原早已停產的蒸汽火車,投入高、難度大,兩邊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后通過投票決定了“技術路線”:用“蒸功夫”,做一臺真正“有靈魂”的小火車!研發人員在全國遍尋能制造微縮機車的匠人,又通過反復研討、精心計算,解決了在有限空間調頭等諸多難題。終于,科技館里傳來了蒸汽時代的回響。
全國第一個1∶1“復活”的蒸汽機車展品,耗時8個多月開發的高鐵駕駛體驗,量子科技、聚變能源等體現合肥元素的科技創新成果……
合肥市科技館創新展品占比位居全國前列,蜀西湖館區試運行以來,全國已有200多批科普行業團隊來學習交流。
很多創新型科普展品,隨著這種交流走向了全國各地。
皖企領跑全國科普產業
“從每年的中標數量、中標金額看,合肥的幾家科普服務企業在全國可以排進前五。”合肥市科技館展品研發部副部長曹曉翔介紹道,合肥已聚集了眾多科普相關企業,主要服務于科技館、科普館、博物館等,整體展創研發力量非常強。
“我們館的創新展品比較多,對合肥本土的從業企業也是一種激勵,其中與我們合作最長的有20來年了。”
安達創展、磐石、探奧等代表性企業,都處于國內第一方陣,他們不僅參與了合肥市科技館新館、合肥園博園、安徽省科技館新館的建設,還為中國科學技術館、深圳科技館新館、山東省科技館、鄭州科技館等全國項目貢獻了安徽智慧。
合肥安達創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被稱為“國內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與科技融合企業”,其與中國科技館打造的“榫卯的魅力”展,走進共建“一帶一路”多個國家和地區。
據合肥市科普產業聯盟副秘書長、合肥市科技館副館長黃媛介紹,合肥市科普產業聯盟2021年成立,成員單位由最初的27家單位發展到目前的77家,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超過240億元。
很少有人知道,在1997年的一次民意調查中,“建科技館”竟然位居合肥市民建議的前列。于是,合肥人幸運地擁有了全國第四個現代意義上的科技館。
立足科創名城,當下的合肥正加速成為科技創新策源地。合肥市科技館館長朱道宏認為,合肥具有的科創屬性和科研優勢,正吸引著科普產業的全鏈條資源集聚,推動了科普與教育、旅游、文化等產業的深度融合。
擦亮“科創科普”新名片
當下,科創科普游熱度正在飆升。
5月18日,“中國科大2024年科技活動周”上,萬名游客打卡科普項目。5月19日,“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來自省內外3.5萬余人走近合肥科學島“人造太陽”。
5月30日是第八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科普工作也是科研機構和廣大科技工作者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
安徽的科技實力已“硬核”出圈,如何推動這些高端科技資源科普化,融合塑造多元應用場景,形成科普+旅游的“復合”大IP,帶動科普產業升級,安徽正在積極探索。
在全國首座以“創新”為主題的綜合性場館——安徽創新館里,陳列著千余件科技成果展品。無人駕駛船、載人飛碟……合肥磨灘正在打造安徽首個海陸空新質生產力的文旅新場景應用。
5月25日至6月1日,2024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拉開帷幕,安徽省、合肥市豐富多彩的活動周也同步開啟,今年的主題是“弘揚科學家精神 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
在合肥市科技館一個個自研展品中,從一張張寫滿求知的小觀眾臉上,安徽的“創新活力”體現得淋漓盡致。
科技強國,離不開科學精神的深入人心。
正如有學者指出,科技資源科普化,將持續激活未來科技發展動力。擦亮“科創科普”這張新名片,安徽大有可為。
■ 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宣 嵐 關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