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松石《煮藥漫抄》:“少年愛綺麗,壯年愛豪放,中年愛簡練,老年愛淡遠。”
人漸老,對最后一句,感觸尤深。“淡遠”是一種心境。對于一位老人來說,我覺得“淡遠”的內涵,其實更為豐富。
“淡遠”是什么?“淡遠”,是把世事看“淡”,是氣定神閑。若要“把世事看淡”,就應學會“舍棄”,做生命的“減法”,在“舍”中求“得”——自然得之。
《論語·季氏第十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得”者,貪得無厭也;圣人之告誡,諄諄焉。
所以,要舍棄那些不必要的“得”。
人如果物欲太強,便會焦心憂慮。一旦焦心憂慮,難免百病叢生。舍棄不必要的時尚追求,冬行春令,最是要不得,“花有開有謝,樹有榮有枯”,人至老年,到了“花謝”“樹枯”的時節,自當默然認之。
還有一種更應當舍棄的方面,那就是“擔心、憂慮,看不慣”——為孩子“擔心、憂慮”,對世事“看不慣”。
擔心孩子們,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動輒“我們從前的時候……”何苦呢?此一時,彼一時,“我們從前的時候”已成過去,如今,是孩子們的時代。時移世易,一切都在改變中,老把孩子們限制在“我們那個時候”,社會又如何變革、進步?“老年人喜歡回憶過去”,回憶是好的,但不要讓自己的“回憶”,成為對年輕人的一種“限制”,甚至于“束縛”。看不慣,難免“說說道道”,甚至于大放厥詞,產生極壞的社會影響。海明威說:“我用兩年學會說話,卻要用一輩子學會閉嘴。”人老了,尤其要“學會閉嘴”,少說話,更要少發牢騷。
人生是一個大舞臺,年輕的時候,你可能是舞臺上的一位演員,甚至是一位優秀演員;而年老了,你的人生就開始“謝幕”了,自覺從人生舞臺上走下,于觀眾席中,尋一位置,做一名安安靜靜的觀眾,如此,才不失為一名智者,也許,才能守住生命最后的一份尊嚴。
“淡遠”是什么?“淡遠”,是一種高遠的生命境界。人老了,其實很好。曾經的風景,盡收眼底;曾經的鋒芒,收斂為沉著和果敢;曾經的經歷、挫折,積淀為經驗和智慧。
你雖然老了,但你,已然站在人生高處,你會因此看得更遠;你把生命沉淀為一個“核”,所有的精髓,都集中于此;縱然孤獨,你的孤獨,也成為了一種“獨坐大雄峰”的孤獨。
這就是一種境界,一種老年人獨有的生命境界。此時,縱然“地偏”,亦能“心遠”;舉首,即可“悠然見南山”。于老年中,享受一份“淡遠”。
“老年愛淡遠”,晚歲不虛也。
(路來森)